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月榜 > 正文

青记每月盘点

2009-10-20 12:58:48

来源:   作者:

摘要:

  9月最佳报道
  ☆《天价烟秘密》/冯翔、陈宁一、刘俊、郭国松,《中国周刊》,2009年第6期

  简介:《中国周刊》的这组报道,由《黄鹤楼1916:扭曲的消费》、《小店烟事》、《天价烟自白》、《美国为何没有天价烟》、《天价烟:控烟最大绊脚石》、《天价烟是对社会的公开蔑视》、《部分高档烟售价》等组成,有报道,有评论,有相关资讯信息的链接,可以说是对天价烟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并指出了其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发人深省。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天价烟自白》,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让天价烟自己讲述其身世经历,读来轻松有趣,很有创意。
  点评:天价烟现象,首先是一个畸型烟草产业体制下的怪胎,但它还不只是一个经济现象,它的背后其实有着更多的政治因素。长期以来,国人对天价烟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天价烟身上有着太多的怪象,诸如买的人不吸,吸的人不买等,现在就是中国最基层的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们,对天价烟也熟悉得很,而靠他们的收入不可能支撑天天吸天价烟的雅好。
  《中国周刊》以《天价烟秘密》为题突出报道,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报道又从具体的事例切入,生动可读,并有创新,值得推荐。
  备选报道:
  ☆《中国1949-2009》,网易,2009年9月
  ☆《这个世界叫Morld 当代中国的金钱迷境》,《新周刊》,2009年9月15日
  ☆《中国稀土为何卖了“土价钱”》/李玉波、梁晓龙,《中国青年报》,9月7 日
  ☆《车市火爆,莫忘300万辆过剩产能》/王政,《人民日报》,9月9日
  ☆《最后的煤矿敛尸工》/郭建光,《中国青年报》,9月2日
  ☆《中国机构改革怪圈20年难破》/谭剑、苏晓洲,《半月谈》,9月24日
  ☆《顺德大部制改革揭幕 3天免22正局长》/罗文胜,《21世纪经济报道》,9月25日
  ☆《世间再无煤老板?》/肖华、李廷祯,《南方周末》,9月17日

  9月最佳评论
  ☆《咱们家“大儿子”赚钱有点狠》/苏文洋,《北京晚报》,9月10日

  简介:文章从国企是“共和国长子”引申开来,说咱们家的500个“大儿子”如今比美国的“大儿子”还能挣钱,赚的利润更多更狠,可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是躺在国内市场的温柔乡里,享受着种种垄断福利,利润多是来自对国内消费者的掠夺式定价。
  点评:此文的最大优点就是举重若轻,将国企比作“大儿子”,从生活中的常理说起,可读性强,并易于理解,给受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国企问题。
  备选评论:
  ☆《出版社为啥敢和总理理论》/王学进,《扬子晚报》,9月22日
  ☆《承担企业责任不妨从降价做起》/张丽,《北京晚报》,9月22日
  ☆《民工荒的本质其实是权利荒》/岳振,红网,9月19日
  ☆《专家学者“孔乙己化”令人忧》/郭松民,《齐鲁晚报》,9月1日
  ☆《应对群体性事件不只是宣传部门的事》/范正伟,《人民日报》,9月3日
  ☆《垄断状态下怎么能公正计算薪酬》/《上海商报》社论,9月11日
  ☆《审计署自查不能取代外部监督》/张遇哲,《羊城晚报》,9月4日
  ☆《为什么惧怕官员的个人表达》/展江,《时代周报》,9月19日
  ☆《中国人两千多年没长大》/丁学良,中国经济网,9月11日
  ☆《公开公正的选官何惧“人肉搜索”》/张培元,《检察日报》,9月15日
  ☆《变异的月饼与传统文化的没落》/王巍,《燕赵晚报》,9月18日

  9月最热网议
  ☆北京经适房申请人“最牛身份证号”“18个1”连号

  简介:在北京市经适房市级备案结果公示中出现了最牛身份证号“111111111111111111”,此外,还有15个或18个“0”的身份证编号,引起网友热议。相关部门解释称身份证号为“18个1”连号的经适房申请人为刑满释放人员,户口曾被注销,还没有解决住房和户口问题,因此18个“1”只是替代号码,并不是其身份证号。
  随后,又有媒体报道称身份证号显示为“4岁宝宝”的未成年人领取廉租补贴,因此被网友称为“最牛宝宝”。很多人质疑,4岁“最牛宝宝”的背后,很可能存在猫腻。然而,北京市建委“经过审查”,“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
  点评:经适房和廉租房,这都是事关百姓利益的民生大事,虽然进行了公示,但相关部门对公众的质疑所做的答复并不让人满意,随后也没有了下文。只有被质疑的部门出来自圆其说,没有第三方的调查,难以服众。  
  备选网议:
  ☆一女子400万买藏獒空运回家,30辆奔驰迎接
  ☆开学典礼上女老师打伞,学生暴晒

  9月“年年同”新闻
  ☆大学开学,公车聚学府

  简介:9月初,一组由网友拍摄的执法车辆齐聚湘潭大学校门送学生报到的照片成为网上热帖。
  图片显示,公检法、国土、公路、卫生监督等公车甚为齐全,甚至还有血防专用车。有些照片还拍到了学生从公车上下来的情景。有网友戏称:“司法、公安、检察、环境监测、国土执法、卫生监督、防汛指挥……不了解情况的,还以为是市里部门开大会呢。”从车牌上看,车辆来源地几乎遍及湖南各市,还有湖南省外不远千里开来的。

  ☆大学开学,家长打地铺

  简介:9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在开学首日,为新生家长们提供免费住宿。晚22时许,在华中师范大学佑铭体育馆内,贫困生家长睡在校方免费提供的室内大地铺上。
  点评:有些新闻,属于年年岁岁事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的大学开学,都会出现公车送学生报到的事情,还有一些高校让学生家长在体育馆免费住宿的事情,去年就有媒体报道过,照片也与今年的这幅相似,开始我还以为编辑错把去年的照片发出来了,并上网搜索了一番。
  如公车送学这类事情,是一个社会现象,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好的,这是中国的国情,当然,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媒体监督的无奈和政府管理的软肋。

  9月传媒人物
  ☆马云:与浙报集团投资创办《淘宝天下》

  简介:9月9日,生活时尚类周刊《淘宝天下》创刊,这份由阿里巴巴集团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创办的周刊同时在互联网上发行。《淘宝天下》为浙报集团所属《城市假日》改刊而成。
  点评:马云,这是传媒业的一个新人,此前,他把网络购物经营得热火朝天,在发展网络购物产业的过程中,可能是他感受到了媒体对于其经营活动的重要,于是决定试水传媒业。
  业外资本的介入对传媒业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带来的不光是资本,还有新鲜的理念和另类的市场操作思路。网络大佬办杂志,前景值得期待。

  9月传媒焦点
  ☆《开学第一课》大型公益活动

  简介:9月1日晚,在全国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央视组织了大型公益活动《开学第一课》,以“爱让中国更美丽”为主线,融入演讲与互动内容,化传统的爱国教育课为一次别开生面的聚焦“爱”的主题班会,倡议全国中小学每个班级开展一次以“爱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同时也倡导爱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开学第一课》分为“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荣耀”四个小节,用专题短片、演讲、互动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启示孩子们理解爱的本义、培养孩子们健康的人格,并带领孩子们一起思考应该怎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
  点评:去年9月1日央视首次推出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被称为“史上最牛的一堂课”。今年央视继续延续这一大型公益活动,效果很好,意义重大,为全国的媒体同行做出了表率。媒体不能忘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并要以具体的行动为公众利益服务,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一些促进工作。

  ☆各方热议《中华新闻报》停刊

  简介:8月28日,一则“关于《中华新闻报》社清算公告”出现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创办了16年之久,发行量曾达到10多万份的《中华新闻报》走到了终点。这是迄今为止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中华新闻报》没有通过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年检,主要是卡在经营方面。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了解,2009年5月《中华新闻报》社实施竞聘上岗后,该报共有职工30人(不含社长、总编辑和记者站人员)。从7月25日至今,包括副总编辑魏轶群在内的7人陆续被调至中国记协工作,部分人员暂时没有着落。
  各方观点:
  原《中华新闻报》编辑郭国荣:没有找到适当的赢利模式是报纸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从大的方面说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的原因就是报社2006年创办的专刊被砍掉了。
  原《中华新闻报》员工王美(化名):《中华新闻报》的停刊,其实是“自收自支、事业编制”模式不适应目前报业发展的结果。据我了解,很多部委机关办的机关报,体制僵化,思路陈旧,内容死板,几乎没有读者,经营也步履维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超:客观地评价,《中华新闻报》在沟通新闻界信息、刊登新闻理论文章、报道媒体经验和批评新闻界不正之风等方面都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版式改革方面,该报也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
  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后,会不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出现“纸媒倒闭潮”目前还很难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不相信眼泪”,报业市场优胜劣汰,“劣币”最终会被“良币”驱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目前很多报刊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遵循条块分割的模式,但这种配置模式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并不对应,刊号资源的配置模式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势必会有所改革和调整,《中华新闻报》的停刊就是报业改革的先声。
  因为触及了报纸的所有制层面,可以说这一次报业改革是近年来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必然会有各种利益的博弈,报业改革中不要有过多的行政因素干涉,要更多地向社会需求和市场化的方向倾斜。至于一些领域的行业报纸,如果自我改革得当,还是有其生存空间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朱春阳:业界对此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新一轮报刊体制改革力度明显强于以前。其实,如果看看《中华新闻报》的主管单位,就知道这次改革还是之前的改革路径的一次滑行。
  从组织的性质来看,中国记协作为行业协会属于典型的非营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其下属的《中华新闻报》也属于行业性公共服务类媒体。《中华新闻报》的结局也为当前“分类改革”的必要性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分类改革的目的不是要让所有经营不善的媒体都倒闭,而是要让市场的归于市场,公共服务的归于公共服务。
  我认为,《中华新闻报》的结局只能证明一点,即在行业协会这样的组织中,以赢利为目的的媒体运行方式失败了。作为行业协会,中国记协能否尝试换一种思路来推行行业媒体?而行业协会的媒体在坚持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如果能够成为行业讨论与利益沟通的平台,成为行业利益的真正代言人,不会没有生存的空间。 
  主持人点评:诚如一些人士所言,我国当前的行业报仍然是太多了,计划经济时代,各行业都办报,作为宣传本行业的工具,然而,进入市场后,各行业肥瘦不均,有的行业报员工待遇好得让人羡慕,如烟草、石化、电力、电信等,而有的行业本身就是清水衙门,其所办的报便求助无门,只好自己闯天下,难免招来一些江湖人士胡乱作为,败坏了媒体的名声,也赚不了多少钱,对这样的报刊来说,停刊是一种解脱。
  就在《中华新闻报》宣布停刊的前几天,《山西日报》刊登的消息称有两名自称《中华新闻报》记者的假记者涉嫌敲诈被山西省繁峙县警方刑事拘留,一人持《中华新闻报》社的工作证,自称为报社行风编辑部副主任;另一人无任何新闻媒体证件,自称为报社行风编辑部编辑。此情此景,让人无语,借用赵本山的话说:“悲哀”。

  ☆广电总局广告播放新规

  简介: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要求今后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得超过12分钟,电视剧插播广告每次时长不得超过1分30秒。
  点评:广电总局的通知最多,执行得也最差,那些所谓要严厉整治的各种违规广告仍在变着花样地骗人,此新规刚出来没几天,就有人在网上给出了应对的招数,如该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因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导致播出的广告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可以对有关播出机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网友认为此条规定可能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播放虚假违法广告大开方便之门。另外,硬广告有了时间限制,电视台仍然可以通过植入式广告或软广告来增加广告播出时间等。不知办法的制定者想好了对策没有?

  (本期盘点主持:王立纲)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10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