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月榜 > 正文

青记每月盘点

2011-05-31 12:27:51

来源:   作者:

摘要:

  4月优异策划:

  ☆《忐忑:今天我们如何安慰自己?》,《新周刊》,4月1日
  简介:印尼海啸、汶川地震、海地地震、玉树地震的旧痛未愈,盈江地震、日本地震及海啸又猛然降临。日本福岛核辐射危机发生后,中国发生了抢盐风潮。《新周刊》封面专题聚焦自然危机下人们的心理危机,专题文章由《安慰才是中国之盐》、《日本人如何安慰自己?》等组成,描述和总结了当下中国人的心态,劝慰人们在危机之下安抚自我的身心。对日本人的“安慰文化”也做了详细描写,日本人的镇静淡定和他们的紧急救援措施有直接关系;日本电视台更倾向于从精确技术化的角度来阐述地震,有意识地避开无益于集团行救的煽情成分;抚慰心灵的治愈系和进行灾难教育的危机文化在日本同时流行。
  点评:封面大标题“忐忑”,用眼下正流行的“神曲”之名概括危机中人们的心态,恰当传神。封面设计耐人寻味,星光闪烁的暗夜中,地震频发的地球变为一枚已出现裂纹的鸡蛋,暗喻地球之脆弱。专题文章以超脱的姿态、有说服力的归纳、有趣感性的语言,使人心有戚戚焉。
  备选策划:
  ☆《清华基因》,《三联生活周刊》,4月18日
  ☆《紧缩了谁?》,《新世纪周刊》,4月11日
  ☆《清明复兴之惑》,《齐鲁晚报》,4月5日
  ☆《疯狂的画》,《中国新闻周刊》,4月11日
  ☆《济南美好人物》,《生活日报》,4月

  4月优异报道

  ☆《超市馒头这样出炉》,中央电视台,4月11日
  简介: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记者,调查了在上海华联等超市销售的白面馒头和玉米面馒头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贴标签的工人给前一天生产的馒头按进超市的时间贴上最新的生产日期,回收回来的馒头重新和面加工成新馒头。在白馒头的标签上,消费者能看到白砂糖和维生素C,实际添加的不是白砂糖而是甜蜜素,没见专门添加维生素C,却见加了防腐剂山梨酸钾。玉米面馒头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记者看到,两袋足有100斤的白面、一小碗儿玉米面,再加上两勺着色剂柠檬黄和超市退回的馒头,漂亮的淡黄色“玉米馒头”就出炉了。而工人称,饿死都不会吃自己做的馒头。
  点评:这则报道调查细密。馒头是家常面食,大超市则是质量的象征,但记者调查出的真相让人震惊,使食品安全问题再度引发热议,也使政府层面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4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特别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有人戏称,中国进入了全民学化学的时代,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记住了一个个陌生的化学名词。如今,“食物+毒品”使食品变成了“食毒”,如何让食品等于“食物+品德”?期待更多媒体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有效推进问题的解决。
  备选报道:
  ☆《山东乳业变局》/崔滨  张杰  刘丹 等,《齐鲁晚报》,4月6日
  ☆《聚焦学车乱象》,《生活日报》/王富晓  李萌博  万兵兵 等,4月16日~4月27日
  ☆《穷人从不足3000变为上亿   “中国政府宁愿丢面子”》/于长洪  唐璐,新华社,4月18日
  ☆《食品安全,为何也一国两制?》/何海宁  袁瑞瑞,《南方周末》,4月7日
  ☆《广铁司法系统分拆路线图》/杨兴云,经济观察网,4月11日
  ☆《深圳“海上皇宫”扛拆记》/王攀 吴涛 平悦,《国际先驱导报》,4月21日
  ☆《川大货进京一趟亏千元》/杨万国,《新京报》,4月15日
  ☆《宜兴紫砂壶造假依然》/金辰  陈超,《现代快报》,4月25日

  4月优异评论

  ☆《难题不照旧,新闻才常新》/史哲,《南方周末》,4月7日
  简介:年年“3·15”、清明节,中国的媒体都有两道主题新闻大餐。一道是“清明节大餐”,主菜是当代中国殡葬行业之怪现象,向公众展示诸多黑幕、潜规则;另一道是“3·15套餐”,主菜则是食品安全,配之以服务行业的霸王条款以及坑蒙拐骗等。这些事情不是“3·15”或 “清明”前后才出现的,只不过恰好碰上了这两个日子,可以用“大餐”的形式,把同类问题聚拢到一起讨论。同样是中国生产出来的食品,出口到日本、欧美,供应香港、澳门,还有供应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奥运会、全国两会,却能够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这让我们知道,很多问题并非不能解决,只不过习惯性地漠视,习惯性地不追究,所以有些政府部门也就习惯性地不做。
  点评:评论抓住中国媒体特有的时节性的舆论监督现象,认为“3·15”和 “清明”这两道大餐如何花样百变,问题还是若干年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并通过对比,说明保障食品安全并非做不到,而是不作为。评论标题中的“旧”与“新”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相关监管部门的强烈期待。
  备选评论:
  ☆《从“工”到“工人”,路还有多远》/张毅,《人民日报》,4月15日
  ☆《缩减公车,何时告别“盆景式改革”》,《新京报》社论,4月19日
  ☆《如何看待日本排放核废料》/张田勘,《中国青年报》,4月13日
  ☆《反腐何必纠结于年龄》/王石川,《长江日报》,4月11日
  ☆《“讲真话”与“听真话”到底难在哪?》/王兰,人民网,4月25日
  ☆《最年轻市长周森锋需有勇气直面公众质疑》,《南方都市报》社论,4月11日
  ☆《盯人而不限权  反腐注定是闹剧》/曹林,《东方早报》,4月12日
  ☆《“自主招生”何以吞吞吐吐?》/熊丙奇,《新闻晨报》,4月7日
  ☆《救人老外给我们上了一课》/陈小二,红网,4月14日
  ☆《女白领“过劳死”警示“亚健康中国”》/杨耕身,《青年时报》,4月18日
  ☆《人民利益是块“试金石”》,《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4月27日
  ☆《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4月27日

  4月优异版面

  ☆《寒食特刊》封面,《北京晚报》,4月4日、4月5日

  简介: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大致在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北京晚报》4月4日、4月5日推出每天6个版的《寒食特刊》。两天的特刊各有侧重,4月4日的特刊描写了与逝者密切接触的医生、角膜劝捐员、遗体美容师、入殓师、守灵人,4月5日的特刊追忆了新近去世的名人如朱光亚、吴阶平等。两天特刊封面的设计清新感人、主题鲜明。
  备选版面:
  ☆《空袭利比亚》,《贵州都市报》,4月3日
  ☆《威廉王子备大婚》,《新京报》,4月28日

  4月热点网议

  ☆网友贴4张发票晒中石化高层购进“天价酒”
  简介:4月11日,天涯论坛出现名为《中石化高层喝酒万元一瓶,如此穷奢极欲,油价不涨才怪(有图有真相)》的帖子,并贴出4张购买高档酒的发票照片。随后中石化进行了调查,发现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在2010年9月份,私自购买茅台酒和高档红酒,其中多瓶单价超过1万元,合计约159万元。购进的茅台酒并没有用于消费,大部分被倒卖,购进的红酒大部分用于业务活动,但去向不明。中国石化党组免去鲁广余广东分公司总经理职务,降职使用。
  点评:“油价上涨”、“天价酒”、“中石化”、“高层”对网友来说都是敏感词,这些敏感词集中在一起,难怪网友们急于寻找背后的逻辑。网络热议已进入“敏感词时代”,其他诸如“富二代”、“官二代”、“史上”等等,极易触碰网友敏感的神经。这一方面有利于集中网络舆论,但另一方面,则可能使网络舆论缺失理性的逻辑,就事论事,以致对在其他行业、其他地方也可能出现的不敏感问题缺乏深入讨论。在网络舆论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快意情仇中,如何防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呢?
  备选网议:
  ☆“造假书记”王亚丽被诉职务侵占和行贿罪
  ☆药家鑫一审被判死刑
  ☆“牛肉膏”添加剂让猪肉变牛肉
  ☆百度文库侵权事件
  ☆安徽利辛县国土局干部微博直播自首过程
  ☆沧州农信社的“史上最牛工资单”
  ☆留日海归连刺接机母亲数刀
  ☆卫生部称调查未发现“阴性艾滋病”,患者不认同
  ☆北师大教授称其研究生40岁时没有4000万元身家不要来见他,也别说是他的学生

  4月传媒人物

  ☆邱永峥:战场归来
  简介:3月11日到4月4日,《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和老搭档郝洲在利比亚东部反政府武装控制区进行了采访。他曾报道过缅甸果敢冲突、4次跟随巴基斯坦军队深入部族区记录他们如何打击塔利班,3次前往阿富汗,还曾嵌入美军王牌101师,呈现美军在阿富汗如何与塔利班武装作战。他认为:“战地记者应该常态化,战地报道没必要冠以很高的帽子,它只是报道的一个领域。我个人很不喜欢战争,但是战争发生时不应该缺少中国人的声音,中国记者不能缺席。”
  点评:这个不好交际、爱在家里种花养草的“宅男”,到战场上亦勇猛机敏。邱永峥的平常心,是在战争与和平状态切换生存方式的好开关。

  ☆李彦宏:是非新首富
  简介:4月26日,《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1年全球华人富豪榜,百度董事长李彦宏以94亿美元身家晋升为中国大陆新首富。但近来的百度文库侵权事件,使李彦宏再度陷入争议漩涡。
  点评:4月14日《南方周末》头版报道了李彦宏和他的百度霸业,并以制图的方式历数百度成长之路上的几宗罪:一开始的免费MP3即建立在侵权的基础上,竞价排名是百度黑幕的催生剂,更有付费删发、不正当竞争等摧毁了网络诚信。对商业行为,应首先拿出“法”的利器而不是“德”的判断。在互联网领域,法律与实践之间应尽快缩短距离。对百度和李彦宏,媒体应避免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

  ☆蒂姆·赫瑟林顿、克里斯·洪德罗斯:殉职利比亚
  简介:4月20日,40岁的英国摄影记者蒂姆·赫瑟林顿和41岁的美国摄影师克里斯·洪德罗斯,在利比亚报道反对派与政府军交战时被迫击炮弹片击中身亡。蒂姆·赫瑟林顿是美国《名利场》杂志摄影记者,荷赛2007年度照片获奖者,执导的战争纪录片《雷斯特雷波》获得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克里斯·洪德罗斯是Getty图片社签约摄影师,2004年因对利比里亚的报道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提名,2006年赢得战地记者的最高荣誉罗伯特·卡帕奖。
  点评:两位记者用生命记录战争真相,可敬。蒂姆·赫瑟林顿曾说,“能让我自己满意的工作是记下这个时代重要的事件,而不是追求一时的舒适和温暖”,这正是记者应有的职业心态。
 
  ☆凯蒂·库里克:“下岗”主播
  简介: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当家女主播凯蒂·库里克最近证实,她将在今年6月合同期满后离开工作了近5年的岗位。库里克主持风格犀利,谈话引人入胜。2006年,库里克被“挖角”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成为美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晚间新闻的独立女主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对库里克充满期待,希望通过她击败全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然而未能如愿。
  点评:“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也许库里克只是不适合做晚间新闻,“下岗”未必不是新的开始。
  (本期盘点主持:卢文炤)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5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