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月榜 > 正文

青记每月盘点

2012-01-06 17:48:16

来源:   作者:

摘要:

  11月优异策划
  
  ☆《回国的诱惑》,《中国经济周刊》,11月21日
  简介:2008年底,中组部牵头启动了一项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本专题围绕这一“千人计划”做了深度报道,着重解答了什么是“千人计划”、什么样的海归才算“人才”、人才回国图什么、海归人才能否改变中国等问题。内容既有“‘千人’的烦恼”,也有“央企的人才困境”、“地方的争夺”,还有一个“归国人才最怕什么”的调查,这一调查显示,人才最怕承诺不兑现、最多的差评是“研究风气不好”。专题最后还整理出了一个中国的百年海归史,将海归人才从最早的詹天佑到现在的丁磊分为10代,其中不乏一些领域的领军人才,让人感佩。
  点评:近年来,海归人才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报道有助于公众了解海归群体,也为相关部门在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备选策划:
  ☆《中药,病了》,《新民周刊》,11月21日
  
  11月优异报道
  
  ☆《路边车位 谁的王国》,《新世纪》周刊,11月21日
  简介:路边车位,所有权归谁?经营权归谁?收的钱哪里去了?又是怎样用的?这对很多城市的市民来说,都是一个不太明白的问题。这一报道从最近的一起贿赂案切入,揭开了北京路边停车业两大巨头贾维、祁力的非法交易黑幕。报道对北京停车业的由来,其中的“双达”(公联安达与京联顺达)及其实际掌控人“双雄”(贾维与祁力)的背景、经营运作等都作了详细介绍。
  点评:这一报道由一起公开审理的案件切入,引出背后的丰富内容,整个报道长达1万多字,但故事性强,引人细读。其中的不少股权交易,关系到众多公司,体现了记者的专业能力。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报道中有多处用不具名的同业知情人士的话,使报道的客观性受影响。
  备选报道:
  ☆《打车难再调查 早晚高峰数千出租车停运》/张永生 卢美慧,《新京报》,11月7日
  ☆《14人罹病去世揭开多氯联苯的全国遗毒》/吕明合,《南方周末》,11月18日
  ☆《暗访卵子黑市:名校女生万元捐卵利益链条》/新京报记者,《新京报》,11月14日
  ☆《宋江明求职验血记》/王鑫昕,《中国青年报》,11月9日
  ☆《“毒品经济”支撑下的金三角的畸形生态链》/邱瑞贤 杨洋,《广州日报》,11月4日
  ☆《记者卧底广州小肥羊惊曝三大食品卫生问题》/林默文,《新快报》,11月8日
  ☆《缺少保障也看不见未来的在晋外地矿工》/郑焕坚,《南方都市报》,11月2日
  ☆《危机:华北华东多城市的地面沉降之困》/钱炜 马多思,《中国新闻周刊》,11月11日
  ☆《涉外婚姻中介圈钱陷阱》/央视《焦点访谈》,11月17日
  ☆《灰色的“慈善”》/央视《经济半小时》,11月26日
  
  11月优异评论
  
  ☆《解好基层治理的“二元方程式”》/《人民日报》,11月10日
  简介:评论从一些地方干部的苦衷谈起,指出维权和维稳是基层治理必须解答好的“二元方程式”。评论指出,维稳的根本目的,是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从而更好地保障群众的各项权益。如果把维稳与维护群众利益对立起来,就走进了认识的误区。维权也是维稳,维权才能更好地维稳。所谓的“维稳”,不是权力维稳,而应是权利维稳,是以保障公众权利为基础的维稳;不是静态维稳,而应是动态维稳,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维稳;不是强制维稳,而应是和谐维稳,是围绕群众所急所盼、所忧所愿充分协商的维稳。如果维权与维稳的“二元方程式”有一个常数,这个常数一定是群众利益。
  点评:稳定是任何社会发展都必需的前提,也是人心所向,没有人希望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但一些地方政府维稳的手段不科学致使出现一些事故,使得维稳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实,只要心系百姓、执政为民、依法办事,就不会出问题。正如这篇评论所说,公众“法治维权”,政府“依法维稳”,才是基层走向善治的制度起点。即便要面对复杂而真实的微观中国,“情况特殊”也不能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借口。只有与中央的要求、法治的原则、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才会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基层环境。
  备选评论:
  ☆《300元的假药盒里藏着多少监管漏洞》/王石川,《华西都市报》,11月21日
  ☆《从警车里伸脚让人擦鞋考问公仆形象》/项孝麟,《大连日报》,11月14日
  ☆《“发回重审”,竟成了司法“皮球”》/海之波,《羊城晚报》,11月9日
  ☆《“监狱内贩毒”的症结何在》/张光辉,《新京报》,11月16日
  ☆《“签字需女色”,科研岂能不变色》/洪巧俊,《广州日报》,11月7日
  ☆《辛亥都一百年了,我们还在跪“父母官”》/狂飞,《南方都市报》,11月6日
  ☆《婴幼儿奶粉标准低,为何没人理》/曹林,《中国青年报》,11月2日
  ☆《终于知道ATM机里为什么有假钞了》/杨国栋,《东方早报》,11月15日
  ☆《警惕官员合法化谋财背后的非法性》/迅之,《南方日报》,11月23日
  ☆《“杭州车改”是标本而非范本》/秦淮川,《法制日报》,11月8日
  
  11月优异版面
  
  ☆《联防队是与非》,《长株潭报·爽读周末》,11月11日
  简介:版面用红、黑两色,对比强烈,表达了是与非的两面。另外,用京剧脸谱表达“治安联防队”较为形象。
  备选版面:
  ☆《70亿人,世界该如何应对?》,《新京报·地球周刊》,11月6日
  
  11月热点网议
  
  ☆甘肃正宁校车事故致18名幼儿死亡
  简介: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幼儿园接送校车被撞,造成20人死亡,其中两名成人(校车司机和幼儿园教师),其余18人均为幼儿。另有44名幼儿受伤。据目击者称校车存在超载情况。
  点评:这起事故造成20人伤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汽车的增多,交通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人不得不面对的一大现实问题。这起事故,暴露了农村交通领域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暴露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教育投入,钱要花在哪里?是给城市重点小学锦上添花,还是该给农村学校雪中送炭?相关部门要三思。
  备选网议:
  ☆烟台女孩以身挡车救人被撞,上演最美丽传奇
  ☆深圳联防队员打砸民宅强奸女子
  ☆西安等地曝地方红十字会“强制”中小学生入会并收取会费
  ☆成都变相松动限购令,一周后被叫停
  ☆国家发改委对电信和联通进行宽带接入上的反垄断调查
  ☆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下属单位“超标使用百万豪车”
  ☆成都一所中学选拔19名“尖子生”与校长共进晚餐
  
  11月传媒人物
  
  ☆ 胡占凡:履新
  简介:11月24日,中央决定,任命胡占凡同志为中央电视台台长,免去焦利同志中央电视台台长职务,另有任用。胡占凡,1953年11月生,黑龙江木兰人,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曾任黑龙江木兰县广播站播音员,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编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1988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任新闻中心地方新闻部副主任、新闻部副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台长助理、副台长。1998年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办公厅副主任、法规司副司长(正局级)。1999年10月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分党组副书记。2001年4月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点评:从胡占凡的履历可以看出,他从一个县广播站播音员起步,一级级地成长进步,既在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过,也在报纸媒体工作过,有着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如今他被任命为中央电视台台长,相信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会更精彩。
  
  ☆邓亚萍:学习
  简介:11月8日,在第四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论坛上,这位曾经的乒乓球冠军、奥组委官员、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以及如今的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人民搜索总经理,表现出“网媒新人”好学的一面,以及前“国家队员”的野心和使命感。在参加研讨会的短短半天时间里,无论是会上发言,还是会后接受采访,邓亚萍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学习”。“体育精神与互联网精神是相通的。”邓亚萍说,“比如,当运动员要从小训练十几年,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脱颖而出。同样,做互联网必须要有点击率,要靠精彩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网民。两个行业的淘汰率都很高,想做好,都必须有抗压的能力。”
  点评:拼搏、好学,可以说是邓亚萍成功的诀窍,但愿其跨界的经历和思维能给新媒体界带来新亮点。
  
  ☆邓村尧:被砍
  简介:11月8日,记者节。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福建省龙岩市电视台制作人邓村尧《实名举报医院院长 疑因调查被砍断腿骨》的报道,向战斗在舆论监督第一线的新闻界同行表达敬意。
  2009年6月初,邓村尧接到新罗区龙门镇某村卫生所乡村医生的电话举报,反映龙门卫生院院长郑剑辉私自扣押乡村医生的执业证书,贪污乡村医生津贴的问题。邓村尧便与另一位同事对此进行前期调查。8月,邓村尧以记者个人名义向新罗区纪检委实名举报,并在举报信中提出了想继续深入报道的意愿。在等待反馈的日子里,邓村尧和家人却遭遇了一次次的“无妄之灾”。2010年10月18日,邓村尧从自己居住的新罗区广播电视局宿舍出门,准备去距离单位门口4米远的店铺买些东西,继续加班。突然,一个头戴红色摩托车密闭头盔的男子从邓村尧身后冲出来迅速挥刀将邓村尧的左腿砍伤。
  点评:正如中国青年报刊发这一报道时配发的编者按所说:记者被打、被砍,受辱的不只是记者本人,或者其所在的新闻机构,这更是对民意和公共利益的侮辱。记者代表的是公众的意志和社会的良心,当记者有困难时,尤其需要公众的支持。
  
  ☆ 王宁:发酵
  简介:最近,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文化正午》栏目主持人王宁获得第六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冠军。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是地道的“北漂族”。2003年进入电台工作,很多年里,一直和同事在单位附近合租着一间38平方米的小房子。“我每天下班是踩着星光回家,早晨再踩着星光去上班,一天是见不到太阳的。只有偶尔从播音室出来时,才能看到阳光中忙碌的人们。”她不赞同渲染年轻人的辛苦,她觉得一些同龄人走极端,其实就是“一个要求太高”和“一个要求太低”的问题。一方面对生活的标准要求太高,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又太低。
  点评:王宁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像一个发酵的过程,年轻人一定要给自己发酵的时间。还有,成长的路上一定会有孤独感,要为自己保留孤独感。她还说像她这样并不美丽的主持人有机会展示才能,是中国电视和社会的进步。诚哉斯言,中国电视主持人告别花瓶模式只是中国电视产业进步的外显,内在的变化更要关注。
  (本期盘点主持:王立纲)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