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传媒骄子 > 正文

我的广播情结

2008-03-07 17:00:58

来源:   作者:

摘要:

   ●  万玛加

  作为一名记者,长江韬奋奖是至高的荣誉,当得知自己获得了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奖时,激动之余,内心又忐忑不安,感到自己做出的成绩远没有达到获得这项荣誉的程度,这一荣誉实在不应该是我一个人享有,它属于集体,属于团队。在我不长的记者职业生涯中,十分幸运能够和一批有着很高专业素养、热情、睿智和敬业的高原新闻人一起共事,他们中有我的父亲、我的前辈、领导和同事,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团队中,我才得以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父亲是我的引路人

  我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也是一名年轻的记者,无论是获奖前,还是获奖后,我和父亲都这么认为。父亲在得知我获奖后,是用“吃惊”一词来形容的,并用藏族谚语告诉我:不管你获得多大荣誉,你都要忘了它!不然你会止步不前。
  我父亲——普日哇,是青海台的藏语播音员。四五岁时,日子总是这样,母亲经常下乡演出,我不是被父亲带到激烈的球场看他打球,就是被领到录音间,不出声气地待在父亲身边听他录音,虽然懵懂,但这段记忆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巧合,我子继父业成了新一代广播人,而且和他一样也成为了一个狂热的体育迷。从小到大父亲都是我崇拜向往的偶像,立志成为他那样的人也成了我童年的志向。
  父亲对工作的认真和努力,我从小就耳濡目染,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播音员,成为集编、采、译、播于一身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了。当我参加工作时,他已经功成名就,享誉草原。父辈的成就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参加工作之初,父亲就说过:这个工作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认真的态度、谦虚的胸怀、努力的方向,这样才会有好结果!工作的16年,也是父亲鞭策、鼓励我的16年,他不仅在业务上时常指导帮助我,还帮我克服了工作中的许多困难!
  热情、认真、努力、谦虚,是父辈留给我的财富。如今父亲已经退休在家,但对我这个个性张扬的儿子总是放心不下,每次我得到奖项,获得荣誉,或者是完成一次重要的采访时,父亲总要嘱咐几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之类的话,是望子成才,也是老新闻人对我这个新闻新兵成长的关注。
  受父亲的影响,我们兄弟三人都从事了与新闻有关的工作,这么多年来,对父亲的教诲我们始终牢记在心: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工作中不得不说的三个人

  我要说的三个人都是我们台的老记者,都是我的老领导,也都是我的父辈。他们身上老一辈新闻人严谨的作风、执著的精神、豁达的胸怀、睿智的思想,一直以来深深影响教育着我,也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之中受益匪浅。
  ◆蔡勇的仔细
  1992年7月,大学毕业,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记者。蔡勇是当时群众工作部的副主任,是我直接的业务领导,对我这个初出茅庐,从事汉语采访编辑工作的藏族小伙儿,他总是格外关照,他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我日后影响颇大。比如:每次我下乡采访,小到采访本、录音电池,他都会一一询问准备情况;采访的前期功课更是必然的要求;采访完后整理录音必须认认真真一字不漏;每次采访回来,他都会就采访的内容与我进行认真的分析、商榷,提炼主题,确定切入点;对稿件更是要反复推敲琢磨,两稿、三稿是经常的事。当年我就有一篇稿件连写5遍的经历。这些细致甚至苛刻的要求,也促使我在工作之初就养成许多良好的采访习惯。16年过去了,工作后的第一份采访稿我依然保留着,那是一篇我写了三千多字,播出时被删改到不到四五百字的小稿子。从那次以后我知道了新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蔡主任常对我说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然而我依然十分庆幸,工作伊始就有幸遇到他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老记者、好老师。
  ◆张二龙的严厉
  2000年,我被调到新闻部工作,这里既有从事一线新闻采访多年的老记者,也有新闻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几乎个个都是台里的业务骨干。而我与他们相比,总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不甘人后的想法也使我在底下暗下工夫,多下工夫,从一点一滴做起。当时任部门主任的张二龙对年轻记者要求极为严格,工作中他雷厉风行,扎实认真,决不容许有半点马虎。对我更是压重担,严要求。2002年的一次采访,自己不经意的过失造成稿件的失实,回来后张二龙严肃地批评了我,并责成我在部门做检查,那次事件对我来说教训深刻,至今想来依然记忆犹新。从那以后,自己再没有犯过一次类似的错误。2003年9月,我独自一人完成了有关“西新工程”的采访,报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从唐古拉山刚回到西宁,人未卸甲,马未卸鞍,他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对这次直播中的不足作了一个小节。严厉之中对年轻记者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在新闻部的这段经历也是我最有激情、最有成效、最有长进的时期,无论在工作经验上,业务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的作品连续获得了青海新闻奖、中国新闻奖,自己也成为新闻部第一个在《青海新闻联播》中通过电话直播方式完成“环湖赛”报道的记者,成为青海台第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记者;成为青海新闻界第一个获得长江韬奋奖的记者。这与张主任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
  ◆牛海鸣的亲和
  牛海鸣是我们青海台的台长。和他的第一次接触是我刚刚到电台工作的第二年,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创办了青海台第一个直播频率——经济广播。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在他的主持下,特别邀请爱好足球的我作为经济广播的评球嘉宾,多次与他一同主持世界杯期间的评球节目。当时他不仅是我台的名记者,而且是台里改革的带头人,而我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广播直播节目,自己紧张不说,开始做节目更显拘束,然而他亲切自然的话语、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真诚的鼓励,使我很快就消除了拘束之感,信心不断增强,很好地完成了近一个月的节目。
  第二次与牛台长接触是在2003年9月,西部七省区大型广播直播节目《西部广播的春天》的报道任务,台长亲自点了我的将,派我去采访西行工程在青藏沿线取得的积极成效。当接到这个任务时,自己感到十分高兴。2003年9月16日,我准时从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点南山口车站向新疆电台的直播间发回了相关报道。报道一结束,牛海鸣就亲自从新疆打来电话,肯定了我的报道,这给我极大的鼓励,也使我备感激动。
  正是牛海鸣台长的这种亲和力,使青海台始终有着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这种和谐的关系也给年轻记者更多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平台。近年来,青海台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记者、编辑,连续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奖项。而我也成为其中的受益者。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工作

  在我从事记者工作的生涯里,有幸参与了一些重大事件的现场采访和报道,在青海湖畔报道环湖赛的盛况、上可可西里采访野牦牛队队员、赴青藏线了解西新工程、深入柴达木腹地关注盐湖开发,还有青藏铁路通车、江河源环保世纪行等……在采访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记者,就要深入到第一线去,就要深入到新闻现场去。只有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心贴心,才能使自己感动,才能激发热情,产生灵感,采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我是汉语编辑部里唯一的一名藏族记者,每遇到下牧区、到农村、跑戈壁的采访,自己总是主动请缨。青海幅员辽阔,外出采访,一走就是几百、上千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许多地方空气中含氧量比海平面少40%左右,一年有4~6个月以上日平均气温都在摄氏零度以下,早晚温差大,寒冷而干燥。2005年,台里组织题为《为了三江源》的大型系列报道,时值6月,内地一些地方已是高温难耐,但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长江黄河源头,可可西里地区依然白雪皑皑。由于高海拔和高寒缺氧,我和同事都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睡不好觉等高原反应。一次,我和同事深入草原几十公里到沱沱河源头采访一户牧民,天气说变就变,中午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到了下午,狂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瞬间,除了牧民家的点点黑帐篷外,周围已是一片银色世界了。返程时,雪花又变成了冰雹,直打得越野车引擎盖叮咚作响。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和同事深入到三江源核心地区,走访当地干部群众一个多月,行程上万公里,采写了《心中的那片草原》、《让可可西里永远美丽》、《为了三江源的孩子》、《姊妹湖在哭泣》等十几篇稿件,真实地记录了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现状和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禁牧搬迁的情况。
  我每年下乡采访的行程都超过上万公里。采访中,我不止一次地遇到过沙尘暴,遭遇过山洪,至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早已是家常便饭。有一次采访,在腊月的冰雪中翻越海拔4500米的大阪山时,一个急刹车,汽车在加了防滑链的情况下,依然向前滑行了十几米,在离悬崖仅半米处才停下,大家惊出一身冷汗;在宝库林区采访时,山洪冲断桥梁,我和护林员在山上被困了一天一夜;在海拔四千米的果洛军分区,我和骑兵连的战士一起巡逻,体验他们的高原军旅生活;在万丈盐桥高原,我与养路工一起工作,了解他们的艰辛和奉献……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都是一次感动的过程。虽然,有劳累,有艰辛,也有付出,但是每一个成功的采访,每一次圆满的报道,每一篇被关注肯定的稿件……都会给我带来由衷的快乐和满足。
  2003年,青海台与西部七省区广播电台联合策划了大型广播直播节目《西部广播的春天》。我独自一人沿青藏线,采访“西新工程”。从纳赤台到五道梁,从沱沱河到唐古拉山,连续采访了青藏铁路的施工单位和建设者。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生命禁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挑战生理、心理极限,在“世界屋脊”建造这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大动脉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使我第一次真正读懂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的深刻内涵,我被深深地感动着,也因为如此,我采写的报道播出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一点心得

  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四处奔波,在青藏高原工作的每一个记者更是常年饱尝颠簸之苦,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获得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也只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已。我仍然是新闻界的小字辈,是个学生,是个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年轻记者。让我说什么成功的经验勉为其难,只有一些切身体会和一点点心得和大家分享。
  首先,要做一个有“心”人,不仅要把新闻事业当作自己崇高的理想,而且要用“心”去做新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写起。滴水可以穿石,集腋可以成裘。
  其次,学无止境,新闻工作藏不了拙,骗不了人。尤其是我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依然需要提高,要想在新闻工作上有点进步,绝不可放松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历程。
  另外,要有以“苦”为乐的心态。新闻工作本身是快乐的,却从不是个潇洒的过程。自然环境的艰苦,创作的困苦以及常年累月的压力,得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以“苦”为乐并乐此不疲,才能出成果,才能有所作为。
  我的一位前辈说过:“在青海要搞好新闻工作,就要做一个‘青藏高原精神’的忠实实践者。”这是前辈的经验,也是我辈努力的方向。
  (作者为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组组长,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