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慧娟:让新闻理想灿烂地绽放
2019-03-19 20:14:23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作者:武斌 晓童
摘要:“广播使我与这个时代、这个地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大美新疆,我遇到了许多拥有美好心灵的人,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孜孜不倦的力量。一路走来,它温暖了我所有的光荣与梦想。”
“广播使我与这个时代、这个地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大美新疆,我遇到了许多拥有美好心灵的人,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孜孜不倦的力量。一路走来,它温暖了我所有的光荣与梦想。”——佟慧娟
2018年记者节,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当来自基层一线、本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唯一的女性入选者佟慧娟接过沉甸甸的奖杯时,她感觉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间流淌。
她在获奖感言中写道:“今天,风尘仆仆地赶到人民大会堂这个神圣的荣誉殿堂,这一步我走了20年……此刻,作为新疆新闻人是幸福的,理应有这种底气和自信!我的成长离不开新疆这片沃土的滋养。新疆电台的优良传统和工匠精神为我铺就了一条精神之路、奋进之路,这个奖更应该属于这个光荣的集体。”
那些定格在记忆里无法复制的感动
有一种热爱叫执着,佟慧娟对自己扎根生活的新疆有着特殊的感情,在20年的广播年华里,吃苦耐劳、深入一线这些优秀的传统被她发挥得淋漓尽致。她说:“对我来说,采访是一种戒不掉的瘾。每天出门如果忘记带采访机我心里就会不踏实,总害怕错过什么。”
2019年是佟慧娟从事新闻工作的第21个年头。对于她来说,采访是一场修行,是长途跋涉的坚持,更是一次次心灵的洗涤。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转化为行动,去创作打动人心的“中国新疆好故事”。在佟慧娟看来,新疆不缺乏好故事,到处是现场,是鲜活的生活。
只有双脚踏在路上,她才会有灵感;只要面对采访对象,她就会充满力量。佟慧娟最擅长写的是人情味新闻。她关注个体,从个体的故事着手,从个体折射出整个大背景。
佟慧娟采制的广播新闻专题《我把光明献给你》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感人至深的报道是她用双脚跑出来的作品。
2012年5月8日,佟慧娟接到一名医生的电话,告诉她一位名叫笪秋香的苏州姑娘前一天离世了,她的眼角膜将捐给新疆伊犁27岁的哈萨克族角膜白斑病患者巴依拉。佟慧娟意识到这个线索有新闻价值,当天便乘飞机从乌鲁木齐赶到伊犁。江苏卫视、苏州各大媒体蜂拥而至。佟慧娟拿着录音笔采访巴依拉和她的家人、医生等,及时与千里之外的新疆新闻广播直播间手机连线发动态报道,还不时腾出手来拍照发回编辑部,为后方融合新闻编辑提供第一手新闻信息。
5月11日,佟慧娟飞抵苏州跟踪报道。当天12:15,在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巴依拉接受笪秋香的角膜移植手术开始了。佟慧娟守在手术室门口与新疆新闻广播直播间手机连线,将手术进展、眼科专家现场解说同步传播。当手术结束,巴依拉被推出手术室的瞬间,佟慧娟从医生办公室冲向手术室门口,这时新疆新闻广播直播室已连线到巴依拉在新疆伊犁的母亲,佟慧娟把手机放到巴依拉耳边,让这对母女俩通过广播电波交流心声。为了这次现场直播节目的顺畅衔接,为了抢到精彩的瞬间,在拥挤的采访现场佟慧娟几次被高个子的男记者们撞倒,但她爬起来继续挤进人群中采访。
她说:“在被挤倒的那一瞬间,没有人拉我,没有时间多想,我必须爬起来接着采访。”
巴依拉出院后去看望眼角膜捐献者笪秋香的妈妈,当地媒体围堵在笪秋香家所在住宅小区的电梯外面。为了不错过双方相见的第一现场场景,佟慧娟急中生智,一路小跑冲上15楼,守候在笪秋香家门前,及时捕捉到了最感人的现场音响和画面。巴依拉揭开纱布,恢复视力后,佟慧娟陪着她去逛苏州拙政园,帮她照相,近距离观察、提问。5月18日,她陪巴依拉从苏州飞回乌鲁木齐,按照原定的采访报道策划,这次采访到此为止。但佟慧娟觉得采访应该继续下去,这样才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她顾不上回家,果断在乌鲁木齐机场买了飞伊犁的机票,跟着巴依拉返回伊犁霍城的家乡。她没有失望,目击巴依拉一家相拥相抱、喜极而泣的场景,她用录音笔和手机记录、见证了这个动人的瞬间。在连续12天的采访过程中,她获得了上万字的第一手文字素材和十几个小时的录音素材,为制作广播新闻专题《我把光明献给你》积累了丰富的材料。2014年夏天,笪秋香的父母乘火车来到新疆看望巴依拉,佟慧娟赶到乌鲁木齐火车站再一次追踪采访。至此,全程采访这次眼角膜移植手术的记者只有她一人坚持到了最后。
佟慧娟在采访手记中写道:“采访路上,这些最美的人如一束光,带来希望和光明。我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感动。广播这个职业恰巧给了我这样的感悟能力。”
追求质量的过程是忘我的,更是一种职业精神的自然流露
2017年8月第四届新疆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上,佟慧娟讲到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专题《小雪我要让你站起来》的采访故事时泣不成声…… 她哽咽着说:“再微小的善举,也是一种力量。很多人觉得尖锐和坚硬是新闻的本色,其实,我的体会是有时陪着被采访者哭和笑也是一种幸福。要知道,这些采访的经历永远都不会重来。”
这是一场持续了多年的采访。2014年12月初,佟慧娟得知了一件事:27岁湖南大学生范尉连续三年帮助新疆塔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女孩王凯雪,最终使她摆脱了疾病的折磨站了起来。12月8日,佟慧娟和同事冒着暴雪驱车连夜赶到塔城采访。王凯雪5岁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她的妈冯巧娣也在车祸中受重伤,三年无法下地行走,小雪自己也只能坐在轮椅上。这场飞来的横祸让本来就家境贫寒的王凯雪一家雪上加霜。湖南大学生范尉从新闻中得知了王凯雪一家的遭遇,他暗暗下决心“小雪,我要让你站起来”,他选择来到新疆塔城医院工作,决心帮助王凯雪恢复健康,为此在塔城待了整整三年。
佟慧娟在塔城采访了范尉医生和患者王凯雪。节目播出后,阿里公益项目“天天正能量”、内地援疆干部、一些企业和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租车司机都纷纷向王凯雪解囊相助。经过两次矫正手术,王凯雪脱离了轮椅,但她的脊柱侧弯畸形、骶骨隐裂逐渐加重,需要进行第三次手术。这时,范尉已经返回了湖南工作,他当年立志要治好王凯雪疾病的愿望尚未完全实现,为此,他内心里始终感到遗憾。佟慧娟决定接过范尉的承诺,实现让王凯雪站起来的愿望。她和同事四处奔走,为王凯雪寻求援助。2017年8月,佟慧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为王凯雪申请了白求恩基金,免除了十余万元的手术费,完成了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出院这一天,佟慧娟给王凯雪买了一双红色运动鞋,希望王凯雪能重回校园后和同学们一起奔跑。
2017年11月20日,王凯雪迎来15岁生日,卸下了矫正器,她终于能直立行走了,佟慧娟和护士们为王凯雪准备了生日蛋糕和礼物。2018年春天,王凯雪的妈妈绣了一双鞋垫,送给佟慧娟表达感激之情。佟慧娟说:“如果说传递信息是记者的本职,社会责任感就是记者最原始、最强劲、最发自内心、最源源不断的冲动。通过电波帮助这些折翼的天使,使他们享受到国家的关怀,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能走起路来,恢复健康,守护他们的梦想,同样是我们的使命。”正如她所言,所有能被看到的奇迹,背后都耗尽了无数日夜和汗水。
她将基层作为新闻工作的第一现场,将普通百姓作为新闻报道的首要对象,将笔触伸向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将话筒对准身边最熟悉的平凡人和普通面孔,创作出了大量带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质感的优秀新闻作品。听她的报道,身临其境,听众会不由自主地随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她是用心讲故事的女记者,她的报道总是充满温情,充满希望,充满力量。2007年,佟慧娟采访了新疆首例无偿角膜捐献者、23岁的研究生张鹏为两名花季少年捐献角膜的故事,执笔写下录音专题《把我的眼睛留下》,让人们感受到大学生奉献社会的真情、延续光明的可贵。2008年,汉族女孩王燕娜为维吾尔族少年毛兰江无偿捐献肾脏的故事牵动着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佟慧娟马不停蹄地跟踪采访,策划推出特别节目《我们是一家人》,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典型故事家喻户晓。
她更是一名有爱心的记者,她说要做有温度的记者。2011年3月,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纤维瘤患者马军萍进入她的视线,她奔赴呼图壁深入采访马军萍的生活境况,推出特别节目“微博爱心接力”,呼吁听众帮助马军萍。此后,马军萍受到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关注,社会各界纷纷给马军萍捐款,捐款总数达到了11.7万元。同时,她还帮助马军萍联系医院进行免费的全面检查。经过多方努力,马军萍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成功手术,切除背负数十载的“巨大肿瘤”。马军萍手术后返回新疆,佟慧娟深夜在机场迎接马军萍回家。在采访中如果遇到贫困家庭或患重病的采访对象,她就会主动投身到救助和帮扶工作中去,还经常主动捐款、捐物,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以自己的人格和报道鼓舞着那些在困难中的人。她深知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其职责不仅仅是客观报道,还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工作者。她既是一名高产记者,也是一名善于撰写精品的记者, 在乌鲁木齐医疗战线上,佟慧娟被公认为专家型记者。她活动组织能力强,编辑的节目富有创造性。
经过20年的新闻一线实践,如今的佟慧娟成为主持人、记者、编辑合一的高级记者。她执着于公共卫生专业报道,先后创办了《健康百乐园》《寻医问药帮帮忙》《名医有约》《新疆名医堂》等健康公益类栏目,其中《健康百乐园》和《名医有约》获全国健康品牌栏目一等奖。2017年她创办了新疆首档“听声见人”的广播电视融合传播栏目《新疆名医堂》,结合“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打造广电优质科普阵地,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受到业界好评。从业20年来,她策划了大量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广播活动,先后帮助贫困的巨大面神经纤维瘤患者马军萍、脑瘫女孩马英敏等筹集善款50余万元,使她们重获健康。曾多次深入全疆各地送医送药,推出健康地州行活动,行程上万公里,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一颗匠心,坚定而行
新疆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占祖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的辽阔和壮美给予新闻人灵感,更锻造了新闻人的韧性。在新疆当记者,出门采访一次少则一百多公里,多则上千公里,大风、洪水、暴雪经常不期而遇。2018年11月25日,佟慧娟去东疆哈密采访时就曾遭遇暴雪,三十里风区13级大风,在火车站滞留12个小时。
对新疆媒体人而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新疆篇,事关民族团结、新疆稳定,责任重于泰山。每隔两个月,佟慧娟都会乘“民族团结一家亲”专列去南疆阿孜干巴格村去看望她的维吾尔族父老乡亲,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他们当亲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践行“走转改”活动,深入基层挖掘人物故事。近五年来,佟慧娟先后采访勇救女大学生的维吾尔族青年艾尼·居买尔、收养汉族弃婴的维吾尔族老人阿布力孜·努来克、新疆道德模范王燕娜、被誉为“苞谷馕部长”的米吉提·巴克、深受村民爱戴的村支部书记刘国忠、帮助新疆残疾女孩王凯雪站起来的“最美医生”范尉、扎根新疆木垒的山东姑娘许晓艳、“中国好人”笪秋香等一批全国和新疆先进典型。这些重大主题的新闻报道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宣传报道中,作为“辉煌60年——大美新疆基层行”第一梯队记者,她带领年轻记者历时20多天,采写了《乌鲁木齐我的家》等一批颇具分量的报道。她围绕“一带一路”赴格鲁吉亚的跨国采访,被腾讯新闻时政报道首页转载,向外界传递了新疆的良好形象。
有一段鼓声在她心里久久不能忘怀。2015年11月,佟慧娟和同事深入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阿其克乡亚博依村与新疆艺术学院驻村工作组9名成员同吃同住,创作了新闻专题《为了让纳格拉鼓再次响起》,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在她心目中,好的广播作品应该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饰的。为完成这篇专题,她多次深入基层,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力求用记录的手法,原汁原味地呈现艺术家与农民们水乳交融的场景。作品再现了当前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进步的生动现实。该作品成为“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创作的素材。
与父亲的约定,让新闻理想最灿烂地绽放
2016年9月,佟慧娟在距离乌鲁木齐600公里的塔城驻村工作队采访时,父亲突发心梗,母亲为了不影响她工作瞒着她。采访结束返回家时,她才知道父亲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一个月后,72岁的父亲撒手人寰,未留下片言只语。她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是什么力量让我不断前行?是父亲给予我灵感和动力。1998年4月,父亲陪我走进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面试,开启了我的广播人生。我经历了非同寻常的18年。11月4日送走了敬爱的父亲。11月7日带着对父亲深深的眷恋,我再次登上领奖台。”那年她和同事采写的新闻专题《为了让纳格拉鼓再次响起》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在领奖台上,她深知,扛在肩上的是记者的使命和天职,这也是对父亲最深的缅怀和爱戴。
每每想起走过的足迹和采访过的人们,她的眼眶不禁会湿润。她说:“作为一名记者,永远不要偷懒,不要在别人的结论那里就终止了。我们用心用情用力走过的每一天,每一篇报道,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使我们收获别样的幸福。”
每一次采访都是重新出发
当职业已经融进一个人生命中的时候,职业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佟慧娟的眼里,广播每一天都是新的。广播直播间积蓄着巨大能量,它是有生命的。每天都有各行各业的人来到直播间讲述“接地气、聚人气”的好故事。她认为这就是最接地气的人民情怀。44岁的她仍踏实地奋斗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里。她把青春年华洒在新疆辽阔的雪山群山之间,用心用情用力讲述“新疆是个好地方”。
20年的辛勤耕耘,20年的成长收获,佟慧娟在这个职业中倾注了心血和激情,体味着广播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最美的职业轨迹。如今,面对荣誉,佟慧娟并没有停止奔跑的脚步,时刻准备着奔赴下一个新闻现场。
回顾自己成长的道路,佟慧娟说,自己的成绩离不开对新闻理想的坚守、离不开新疆广播电视台这个集体、离不开新疆这片热土,“只要我们把心沉下来,把根扎深了,时时睁大探寻的眼睛,就能寻找到最有时代气息的感人故事,就能捕捉到无法复制的感动。新时代的记者理应发现和挖掘更多的打动人心、抵达心灵的中国故事新疆篇,以奋进者的姿态,用声音触摸时代变化和脉动,根值新疆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
(武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副教授;晓童:新疆广播电视台汉语新闻综合广播高级记者)
佟慧娟:锡伯族,中共党员,现为新疆广播电视台汉语新闻综合广播高级记者。从事新闻工作20年,连续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荣获全国和省级新闻奖逾20次。2013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18年获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