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夜班,每天的要闻航班

2015-09-10 11:01:44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上   作者:黄馨茹

摘要:  主持人:黄馨茹  嘉 宾: 葛 亮 齐鲁晚报要闻部副主任      高书华 城市信报编辑中心首席编辑      王 兵 潍坊晚

  主持人:黄馨茹

  嘉  宾: 葛  亮  齐鲁晚报要闻部副主任

      高书华  城市信报编辑中心首席编辑

      王  兵  潍坊晚报总编室副主任

      王洪军  沂蒙晚报夜班编辑

      李  黎  黄三角早报总编室主任

  主持人的话:在报纸要闻部值夜班的编辑们,大概是新闻行业“抗压力”最强的群体之一。颠倒黑白的生活、快速决断的把关能力、“笔到稿成”的业务能力,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令人敬佩和感叹。本期“茶座”向他们致敬!

 



  做坚守新闻的先锋队

  葛  亮

  那英有一首歌,叫《白天不懂夜的黑》。用这首歌名来比喻夜班工作,还是比较恰当的。其实,不只是业外人,就连一些工作了几年的记者,对夜班编辑的工作状态也是模糊的。

  以齐鲁晚报为例,要闻编辑是下午3点到岗,然后接手白班调度而来的线索。与此同时,还要监控新华社、微博和电视新闻等,尤其还要盯紧有没有突发新闻。当天的版面约在19:30央视《新闻联播》结束后最终定下来。齐鲁晚报当前的时效是凌晨1点10分传版。编版结束后,值班总编、主编和编辑会一起讨论第二天需要继续追踪的题目、监控到的线索。这些题目会汇总给白班调度。此项工作一般在凌晨2点左右结束。

  也就是说,要闻编辑目前一天的工作时间是11个小时,平均每月能休9天。如果要带薪休假7天的话,剩下的23天里只能休息两天。收入方面,算上不太多的夜班费,也就是中等左右。

  这样看来,夜班工作确实挺苦,但为什么有不少的优秀记者愿意来这里?因为苦的背后,是要闻夜班编辑工作对人、对新闻的锻炼和提炼。

  其实,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作为信息生产、加工等内容服务的提供机构,总要有一个类似要闻部(总编室)的“龙头”部门,以起到线索调度、策划发动、集成发布的作用。

  在媒体融合时代,微博、微信、论坛等都是线索的可能来源,再加上齐鲁晚报有17个地方版,线索和信息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而这对于竞争激烈的新闻业而言是极其不利的。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齐鲁晚报最早的做法是在要闻部设立白班编辑,后来又较早地成立了调度中心(人员范围扩大,不仅包括要闻部的人,还有新媒体的编辑),及时把各地的线索收集起来,把新媒体途径获得的线索分发给各地方站,指导和调度记者采访。

  想要起到“龙头”的作用,要闻部还要成为一张报纸的发动机,也就是要做好新闻策划,包括但不限于主题报道、联动报道、栏目打造等。像齐鲁晚报最近开设的数据新闻实验室,就是在媒体融合时代的主动应对之举,这个栏目也是要闻部在牵头操作。而策划能力的提高,其实也是要闻部最锻炼人的地方,可以让编辑有更广的新闻视野、更大的协调统筹能力、更多的新闻敏感。

  当我们每天早上睁开眼第一时间看的是手机,当公交车上全都是手机一族,媒体人的浮躁和焦虑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总要有人静下心来坚守新闻,要闻必须是先锋队。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傅绍万曾说,报纸是棵大树,主干主要是综合性要闻版。作为“主干的一部分”,虽然有苦有累,但让这棵大树更健康地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有一种职业叫夜班

  高书华

  “挥洒方寸间,下笔鬼神惊。夜半归家去,深藏身与名。”这是我对夜班编辑最初的憧憬——待到工作结束,钻入夜色回家,雪地上留下长长的脚印儿,或者是背着一身清幽月光,走在万籁俱寂的路上,简直浪漫到死。

  2002年10月末,我在青岛上了第一个夜班,之后就是长达十几年的夜班。从激情到平淡到枯燥甚至产生过厌倦,再到以平常心、职业心去对待,中间隔着的应该是像山一样高的新闻版面。我对夜班的态度,就像两口子一样,热恋时是看不到对方任何缺点的,结了婚会发现对方身上全是缺点,再后来磨合一段时间,能够容忍对方的缺点,再发扬其长处,生活便走向了正轨。

  而在要闻中心上夜班,也有很多好处的。比如,我们时刻都是信息和思想的领跑者。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读新闻、编新闻、改新闻,天天都与大事、小事和奇事打交道。每逢有国内外大事发生或省里有重大活动,就是夜班编辑最忙碌和最紧张、最小心的时候,那时下班可能要到凌晨两三点,甚至四五点;那时往往一晚上神经绷紧,比平常更小心处理稿件;那时往往睡不着觉,就怕出什么差错……但是当新闻战役结束、终于可以松口气时,常常有一种满足感。

  再比如,我们更容易买到便宜的东西。因为我们一般都是工作日的上午去逛商场,那正是人少的时候,商场、电影院等地方都是促销或者打折,营业员也特别热情。

  当然,夜班也有不好的地方。最大的问题是睡眠质量。每天下午4点上班,凌晨2点下班,但也得照顾到家人和孩子的生活习惯,比如,很多人不得不在躺下三四个小时后爬起来送孩子去上学。来自世界睡眠医学会的数据显示,倒班工作的人会因为家庭职责而减少睡眠时间,例如陪伴妻子、照看小孩或老人。据统计,这些人比白天工作的人平均每天少睡1.5小时。其中,大约有1/4的人会在工作时进入睡眠状态。

  再就是生活圈子急剧缩小,几乎成了没朋友、没同学的孤家寡人。因为你清醒的时候,别人在睡觉;你睡觉的时候,别人在上班。很多重要的场合都是在晚上,很少有中午一大帮同学聚餐谈事的,所以我们就慢慢被边缘化了。

  要让夜班工作对自己的影响“扬长避短”,其实也蛮简单。比如,夜班编辑往往是纯粹的编辑,几乎没有采访的机会,当工作范围只剩下一张桌子、一台电脑时,身边经常可以说话的人可能就是同事了。如果你不是那种会主动出击迎战寂寞的人,那你就得训练自己心如止水,懂得享受这份孤寂。孤寂,换一种心情,那就是宁静。

  比如,夜班工作可能让自己有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有来自生活的,也有来自工作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会被不知不觉地带进工作中,也会影响到家庭和谐,必须想办法排解。工作上的事情,和家人沟通,有时候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来自家庭的烦恼,可以找三五好友或者同事,夜班后小酌几杯,吹吹牛扯扯皮,一笑而过了。

  这就是我们的夜班,它是一份职业,是让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作为夜班编辑,每天战斗在新闻一线,接受最前沿的信息,打造最新鲜的版面,我们以此为生,以此为荣。

  在黑夜中守望黎明

  王  兵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对于报媒,尤其是早上出版的媒体来说,总编室是发动机,也是守门人。夜班编辑与星月相伴,听起来浪漫,干起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潍坊晚报是山东省较早实行晚报早出的媒体,我作为见证者和实践者之一,从潍坊晚报实行夜班制度的第一天起,一直持续到现在,已经在总编室从事了16年夜班工作。

  除了大家常说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之外,夜班编辑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建设方面,首要一点是耐得住寂寞,第二点是要克服惰性。

  有句名言叫“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形容我们的采编队伍很贴切,后一句适用于记者,前一句适用于编辑,总之都要耐得住寂寞。

  天天上夜班,与周围朋友的时间交集太小,正常的社交受到影响,逢年过节连走亲戚的时间都很难抽出来。人际往来的精神需求长期得不到充分满足。面对这些,我们要耐得住。

  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父母妻儿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却已经在单位开始了忙碌。日复一日,父母的无言,妻子的幽怨,孩子的期盼,面对这些,我们要耐得住。

  由于大形势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好多新闻单位步履维艰。生死存亡之际,经营业务在媒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有凌驾于采编业务之上的态势,经营人员的地位、作用和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有媒体干脆提出一切为经营让路,经营至上的口号。面对这些,我们要耐得住。

  耐得住寂寞,说明心态稳。心态稳,才能在大风大浪的时候把好舵。疾风知劲草,这是我们夜班编辑的风骨。

  克服惰性也十分重要。夜班编辑是一个对创新有着极高要求的职业,惰性是夜班编辑的天敌。如果被惰性打败,可以想见,充斥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似曾相识的版面,一条条平平无奇的标题,一处处波澜不惊的处理。如此操作,表面上看,编辑的工作轻车熟路,沉稳老练,效率很高,但会将我们的读者越推越远,尤其是我们千方百计想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争夺的年轻读者。

  自觉地克服惰性,时刻自我提醒要保持活力和创造力,应该是我们夜班编辑、尤其是资深编辑每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方面。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报媒夜班工作还将继续存在。对于这项工作的规律性,我们认识和研究得还远远不够。而我坚信,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随着新闻从业者的不断创新与探索,报业还有广阔的空间与无限的可能,作为夜班人,我们终将在黑夜中迎来黎明。
 

  夜班人向往的工作状态

  王洪军

  长期的夜班工作是很熬人的,心理失衡还是小事,生病累倒也是小事,最怕的是耽误了孩子、失去了家庭和睦。夜班编辑的亚健康率很高,夜班编辑的离婚率也很高。能够坚持十年以上、而且能不断前进的老编辑是一个报社的看家之宝。

  当好编辑首先需要的是什么?是热爱。常用汉字大概三四千吧,每天跟这三四千汉字对眼,提炼标题,排列组合,找出对错,策划整合,你可以坚持多久?一两个月,一两年还是一辈子?没有一点爱在里头,枯燥的文字总会让你在一个月内失控那么几天,烦躁得想摔笔,想砸电脑,然后,大错就有可能找上门来。

  当好编辑还要有当幕后英雄的自觉。记者写出的一条新闻,也许文字很差,语句不流畅,经过了编辑的修改打磨,标题提炼,变得精彩可读。但读者阅读这条新闻,只会称赞记者写得好,不会注意到编辑付出的心血。或者辛苦修改的稿子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评价,但是领导表扬的是记者,而编辑做的版,也许只得了一个及格的分,心理不平衡也是人之常情。

  干了十多年夜班编辑,在夜复一夜的编辑之外,时常扪心自问,是否还有当年最初从事新闻职业时的那份本真情怀?当年立志秉笔天涯的理想是否已经消磨殆尽?当正义与公平屡屡缺失的时候,是否还有理想的守望?一夜又一夜,一年又一年,我们披星戴月,生活是否还有青春的激情?在人际冷漠与环境不公时,是否还有对工作的渴望?

  夜班要闻编辑要做快乐阳光的新闻人。单纯些、纯粹些,是我们所向往的工作状态。但是怎么做到呢?我们可以自我麻醉,不跟别人比暗天无日的作息时间、不比工资、不比房子车子,我们极力要求自己要热爱,要无私奉献,但是外部环境呢?

  可不可以给一线编辑更多一点关爱,白天无关紧要的会议是不是可以不参加?办公室人员是不是给夜班人员笑脸多点、服务体贴意识多点?如果有可能的话,一年来个十几天的带薪休假,不给夜班费不要紧,关键是这十几天要算上工作量(因为休假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按我们的考核制度应该算工作量),那就幸福了。
 

  在沉稳和坚持中心向远方

  李  黎

  2010年9月,那是我第一次面试,过程很顺利,最后面试官问了我一句:“你对上夜班是怎么看的?”

  当时对夜班编辑没有概念,其实对媒体这一行业根本就没有多深的了解。我想:本来我就是一个夜猫子,上夜班?那太好了!

  5年前的我,不太爱说话、交际能力很差,但是仔细、认真、做事有原则、能坚持、有想法。当时,我觉得编辑这个岗位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5年过去了,或许和每一份工作一样,干久了,都能发现其中的优劣,我对夜班编辑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除去晨昏颠倒、朋友圈缩小等大家感同身受的缺点外,我觉得夜班编辑对年轻人的成长,还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除了时间之外,夜班工作性质与白班是一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新鲜事,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往往就在一读一编一改中,这些知识悄悄进驻心中,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纵然资质平平,数年下来,知识和业务水平都会有明显提高。

  夜班编辑也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宽容。刚开始做编辑时,拿到记者的稿件几乎崩溃,因为他们很难按照你的意图去采写新闻,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每当此时,就想打电话“教训”对方一顿。但久而久之,我逐渐习惯了这种状态,如果记者的稿件很完美,还要编辑做什么呢?

  夜班编辑也让我学会了思考和探索。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认为,时效不再是评判新闻的唯一标准,或者说最重要的标准。一条惊天的消息,是11点01分知道的,或是11点02分知道的,对读者来说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吗?由此,我想到,报纸的优势或许是深度和参与性。由此回想我们的流程:有线索→报社或编辑部派任务→记者采访→成稿→编辑、签发、送审→见报、上网等等,这些流程中,哪些环节是可以优化的?哪些环节是可以去掉的?

  夜班编辑是辛苦的,但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夜班编辑是沉稳的,但我们要保持前行。迷茫退去,留下坚定;浮躁退去,留下从容。现在的我,已经可以用轻松的心态去享受值夜班的过程了。○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上

编辑:黄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