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新闻人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

2017-03-09 16:09:55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3月上   作者:卞晔 朱建华 赵海建

摘要:  主持人:黄馨茹  嘉 宾:卞 晔 江西日报政法科教部记者   朱建华 长江日报编务部主编   赵海建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主任

  主持人:黄馨茹

  嘉   宾:卞  晔  江西日报政法科教部记者

                朱建华  长江日报编务部主编

                赵海建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主任


  主持人的话: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为新闻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中央对新形势下的记者群体给以极大的关怀、抱以很大的希望。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面对新形势、新技术,记者将如何作为?本期茶座,请一线新闻人谈谈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

 

我体会到的归属和迷思

卞晔

  去年11月,第三届中美友城大会在南昌举办,在此之前,此事被列入了当年杭州G20峰会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成果清单,这也是该大会继在美国华盛顿、芝加哥举办后首次来到中国城市。作为承办方,江西省外侨办对活动的宣传报道极为重视。作为报社的跑线记者,根据大会议程,我从会前、会中、会后三个时间段入手,提前做好了报道方案,体裁涵盖了消息和通讯。

  报道过程中,看到不少同行尤其是网络媒体将一条条消息在第一时间就发布到网上,我感受到了压力。于是我尽力寻找适合新媒体传播的题材和切入点,同时推出新媒体报道。果然,在大会接近尾声时,全国友协、国家卫计委、江西省政府和美国国际姐妹城协会、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五方代表一同上台,共同发布《中美健康城市南昌宣言》,南昌市市长当场宣读。

  受报道形式所限,这个新闻在报纸的大会开幕式的消息中仅一笔提及。我意识到这是个不错的微信写作题材,而且适合网络传播,大会一结束,我就向部门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认可。回去后,我将大会前期背景、内容和宣言本身进行了相关整合,并用接地气的网络语言对宣言内容进行了概括和解读,中间穿插大会相关的图片,最后附上宣言的中英文内容,当晚通过部门微信公众号“江西日报时政头条”发出了《今天,〈中美健康城市南昌宣言〉发布》一稿,并被江西手机报转载,收到了出乎我意料的良好传播效果,得到了各方的肯定。我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不论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受众,已经逐渐难以满足于单纯的报纸报道。但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不论新闻业态如何变化,媒体技术如何更迭,对新闻而言,内容为王的理念依旧没有过时,优质的新闻内容一直都是受众渴望的稀缺品。

  记者这个职业是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每次看到自己费尽心力写出的稿子刊发出来后,油然而生的成就感都会让我忘却辛苦,起码,劳动的结晶是有记录的,甚至还被不少人记住了。对于热爱新闻的人来说,这是金钱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记者这一职业能带给我事业心和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在功利化和浮躁的社会心态下,职业新闻人也遇到了现实的挑战。记得有次下基层采访,正当我准备深入采访时,“你不用去,我们都有材料的,你直接用”“没事,你随便写”之类的话语在耳边响起,让我心中一凉。细细想来,其实对方并非不欢迎你,也许只是出于想让记者少辛苦的善意。但无法回避的是,社会对新闻行业应有的尊重正在被侵蚀。这自然有少数新闻从业人员丢弃职业操守、降低要求的原因,给社会带来了误导。但如果任由这种不良风气滋长,新闻的客观性和公信力也将面临被肢解的危险。记者必须抵制这类不好习惯,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摆好新闻量与质的位置,不能一味追求报道的数量而降低对新闻品质的要求。当然,这也离不开新闻媒体在评价制度和体系上的科学引导。

  说到新闻品质,以省级党报的新闻报道为例,其实每日并不乏内容上佳的报道,其中,既有短小简约的消息,也有不惜版面的深度报道;既有来自基层的生动故事,也有显露锋芒的评论文章。但不难发现,这些优质新闻报道在网络和移动媒体上的传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败给了网络“标题党”。反过来,这也动摇了一些新闻人追求优质内容的信念和忠诚于传统媒体的决心。其中,更为可惜的是,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不少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对自家纸媒上的原创优质内容也选择了忽视,过多选择和依赖服务性内容和易于产生噱头的网络内容。一味追求阅读量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战胜了媒体对价值导向的坚持。

  换个角度,新媒体端如果能对纸媒上的优质内容进行网络化“加工”,尤其在标题和导语部分,采取更加适合网络受众口味的形式加以呈现,不失为媒体融合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党的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价值观,牢记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必须、四个牢牢”的工作要求,而不能被“10万+”的阅读量牵着鼻子走。只有将这点贯穿于新闻工作始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才能时刻找到新闻人工作的归属感。
 

没有新闻事业的兴旺发达,很难有个人成就感

朱建华

  2017年开年,长江日报即发布了年度招聘公告,公开对外招聘新闻记者、图片编辑、评论员和新媒体人员。招聘公告的开头语便是“因事业发展需要”,这虽然是一句套话,当然也是一句实话。在一些纸媒经历寒冬之时,长江日报却每年都在吸引新人加盟,这成为湖北新闻界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关于媒体现状的一些分析中,有人认为,党报在面对时代变局中之所以仍能坚挺,很大程度上源于党报的性质,以及由此获得了相应的资源。这是都市类的媒体完全没法相提并论的。这种分析当然有一定的道理。放眼全国这话却不一定准,即便是党报,也有经营不善的。这说明了什么?媒体性质并不能决定一切。同理,即便很多都市类媒体在广告经营上遭遇了至今仍不见底的“断崖式”下跌,却仍有像新京报这样的媒体在市场上颇受广告客户的青睐。很多时候,媒体的地位、影响力,是媒体人自己拼出来的。

  掐指算来,我自2010年成为长江日报记者至今,已经整整七年了。七年前,当我执意要做一名记者的时候,身边很多人甚为不解,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是一个夕阳职业。理由之一是,网络时代大家已经很少看报了,网络已经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相比于七年前,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报业造成的冲击更甚,但长江日报仍以其独有的方式存在着。回顾我这七年的媒体从业经历,最大的感受是:没有新闻事业的兴旺发达,很难有个人的成就感;没有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也就无从谈起。

  当记者发不了财,想发财也不要当记者。记者应当看淡功名利禄,看淡功名利禄并不等于不需要生活保障。让记者通过自己的劳动,生活得体面一点,这样才能真正增强记者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自然就有了。无论是什么媒体,工作福利待遇都应该向一线采编人员倾斜,这应该是新闻单位的共识。值得庆幸的是,我所在的长江日报一向如此。面对全国报业不景气的大环境,同事们的收入这些年总体上在不断增加,这是大家一同拼搏的结果。这不仅稳定了队伍,凝聚了人心,也是一家媒体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记者的成就感并不局限于收入。给记者相应的荣誉,也能够增强其成就感。每年一度的长江日报年会,已经成为报社一道独特的文化。年会不仅会对一年的成绩进行总结,也会表彰一批先进个人。以2016年的年会为例,设置的奖项有荣誉奖、采编作风表率奖、平台建设攻坚奖、深度融合实践奖、媒体影响提升奖、党建工作贡献奖、保障奖、十佳提名奖、十佳、年度特别奖等等。一位获奖的同事发表的获奖感言,让我印象深刻。她说:“颁奖前都不知道自己获奖了。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在长江日报只要你愿意做事,肯做事,你的努力与成绩终会得到认可。”总之,良好的报业文化有利于增强媒体人的成就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传统媒体人的职业形象写照。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传播形式怎样变化,媒体人的这种职业形象都不会过时。“从新疆阿克苏拉了27吨苹果回武汉,卖了一个月还剩下2000多箱(14吨)没有卖出去。春节一过,要是还卖不完就只能烂掉了。”2017年春节前夕,同事们接到这条苹果滞销求助信息后,立马行动起来,不仅帮助推销苹果,还帮忙联系物流公司送货,三天时间,滞销的苹果被爱心市民订购一空。求助者说:“感谢长江日报,感谢武汉市民,2000多箱苹果已经全部卖完,我们可以回家过个安心年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记者的这种成就感不置身其中很难体会到。

  测量学上有句俗语,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少,但差错是可以避免的,从事新闻工作也同样如此。要增强媒体人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对采编人员还应该有包容、爱护之心。报道出了差错,工作犯了错误,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处罚的要处罚,但批评、处罚要达到让人受教育的目的,要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有担当的媒体负责人,坚守新闻理性、秉持新闻立报的工作追求,这些无形当中都利于增强媒体人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处于时代大变局中的媒体人,也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增强媒体人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还要切实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作为一家与新中国同龄的城市党报的工作者,我的同事们正在全媒体化的道路上奋力前行。2017年2月20日,是新一届武汉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上班的第一天,市政府到底在怎样工作呢?当天,长江日报的记者一早做了一场直播——走进政府大院,与全国网友一起见证市政府工作人员的做事状态,直播在不到一天时间里,点击超过70万。这也直接颠覆了不少人印象中的传统党报记者形象。
 

坚守不易

赵海建

  我是在去年2月底离开广州一家主流大报的。走的时候,偌大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所在的部门被一种极端悲观的情绪裹挟着,有近一半的人离开了报社。

  这几乎已经成了报社甚至广州纸媒的一个缩影。2005年7月初的某天,北大、清华的20多名毕业生怀揣新闻理想一起飞往广州,他们将成为广州三大报业集团的记者、编辑。但在十多年后,这些人大多离开了这个当初令他们激情澎湃的行业,而我是少数几个至今仍在报业“坚守”的人之一。

  人才流失,已经成为纸媒在行业竞争中优势下滑的真实写照。即便怀揣新闻理想,但终究抵不过现实。为了维系相对体面的生活,纸媒从业者的压力越来越大。早在10多年前我入职的时候,广州纸媒记者的月薪就已经超过万元,而在10多年后,记者的月薪仍旧停留在这一水平,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当你发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而其他行业同学的收入已是你的数倍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于是,从业多年的记者纷纷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出路。

  不仅薪酬增长停滞,纸媒记者的上升空间也极其有限。很多报社都是事业单位,但记者升职比公务员要难很多。例如,在我入职6年半的时候,报社开展了一次内部竞岗,但只有入职7年以上的记者、编辑才有资格参与。因为距离上次竞岗已有五六年时间,报社积压了数百名具有10年左右工作经历的记者、编辑。入职11年的时候,我终于迎来又一次竞岗机会,最终因为综合分数差0.01分“功败垂成”。

  许多记者打拼了10多年还是普通记者,每天仍要和新入职的同事抢版面挣稿费。而在其他行业,10年时间,有的已经可以做到中层了。广州纸媒市场化起步早,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各大名校,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发展。升迁无望,许多人决绝而去,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中层。

  过去几年是传统媒体的低谷,除了此起彼伏的唱衰声,还有断崖式的广告收入下滑。与此同时,新媒体却蒸蒸日上,并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尽管传统媒体还有事业编制等诸多优势,不少传统媒体骨干还是“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新媒体大潮中去了。在广东媒体圈,就涌现出“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咪蒙”等一大批公众号。在大哭一场之后,我的一位前同事最终决定辞职专营公众号。如今,她在业内已颇具名气并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传统媒体辛辛苦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由于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几无优势,结果为他人做了嫁衣。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2月6日的讲话适逢其时。一场媒体人事改革即将开启,改革直指传统媒体发展中的编制和薪酬问题,“一些人流汗又流泪的窘境或将被打破”。媒体人有望重拾事业心、归属感和忠诚度,新闻也将回归其最初的角色定位——公共事业。

  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我们要有紧迫感,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竞争;另一方面,新闻行业恰恰需要十年八年甚至是二三十年的长期发展,以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职业标准、一个可持续的专业水准。而传统媒体也并非全无发展的空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去年的经营业绩就全线飘红。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媒体竞争的关键永远都是人才的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永远是人才优势。而要成为真正的媒体人才,仅仅具备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远远不够,还必须足够专业。

  同样遭遇新媒体挑战,专业性稍强的财经类媒体境况就好很多。就我个人而言,在进入21世纪经济报道工作以后,为提升自己在经济报道方面的专业素养,就曾主动争取机会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脱产学习了3个月。21世纪经济报道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让每一名采编人员都成为各自领域内的专家。正因为如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不仅出品具有专业水准的报道,也向阿里巴巴、腾讯等输送了一大批高管。

  与前几年相比,如今对传统媒体的唱衰声变弱了,这部分得益于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广东省委宣传部去年推动成立的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为例,就是以“媒体+金融”“媒体+技术”思路破解媒体发展难题的有力探索。要成为真正的媒体人才,必须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奋力拥抱新媒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坚守”者来说,除依靠制度保障重拾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外,还须勇于自我更新,这个过程注定不是坦途。○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3月上

编辑:黄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