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记者的职业尊严来自哪里

2013-04-25 09:56:5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主持人:赵  金
  嘉  宾:毛建国  扬州日报评论员
  笑  蜀  《炎黄春秋》编委
  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展  江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简光洲  著名调查记者
  
  主持人的话:在今年两会上,白岩松关于记者尊严的感慨引人关注。他说,全世界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记者,都是中下级收入,但他们有另外的收入,那是来自情感的收入,某种感觉自己能够支撑社会良心、推动社会进步的荣誉感。但现在,在国内,由于各种原因,他感觉这个行业的职业尊严感越来越低。
  记者的职业尊严来自哪里,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当下的中国,呼唤职业的尊严如同呼唤阳光一样,紧迫而又庄重。让我们听听这些老朋友的声音。
  
  没有媒体风骨哪来职业尊严
  毛建国
  
  李克强总理的首场记者会万众瞩目,会后的一个“花絮”则刺人眼球:记者会结束后,一位记者把李克强总理座位前的瓶装水塞到了自己的包里,留作纪念;许多同行也纷纷效仿,把这种未贴有明显标识的瓶装水“拿”走了。这一做法,被一些人批评为有损职业尊严。
  因为一起很小的“突发事件”,就被舆论认为尊严碎了一地,这让一些新闻人很“内伤”。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的时期,尊严不仅是稀缺品,而且是易碎品。
  尊严是新闻人的血液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中,急遽变化的时代,带来了极大的物质满足,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失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行业职业地位的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引起了社会关切。这样一种社会变化、社会焦虑,常常为新闻人所关注、所报道、所评论。但新闻人在报道别人的同时,本身也面临着职业尊严下降的严峻形势。
  一句“防火防盗防记者”,很能说明问题。这句话从正面理解,是新闻人坚守良知道义,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挖掘与批评,让一些人如坐针毡,从而受到一些人的诋毁。但也不必讳言,现实中存在一些新闻人不注重节操,背弃理想信念,把“公器”变成“私器”,比如有些新闻人吃拿卡要、歌功颂德、选择性报道、虚假性报道。种种乱象被无节制地解构、放大,殃及池鱼,对媒体这个行业造成严重影响。
  媒体是一个有挑战的行业,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业,也是一个有尊严的行业。一个又一个热血青年之所以加入这个行业,一个又一个新闻人之所以坚守在这个行业,就是因为奋进在这艘大船上,能够实现尊严,拥有正气淋漓的快感。尊严是新闻人的血液,尊严一旦失去,不仅会让一些新闻人“找不到北”,而且有可能推动行业粗鄙化,影响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加剧媒体和社会的双重滑坡。新的形势下,必须重视新闻人的职业尊严问题。
  没有风骨也就没有尊严
  新闻人的职业尊严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可以置换成:新闻人的职业尊严,为什么会失去?
  社会反感的新闻乱象,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有偿报道、虚假报道、吃拿卡要、歌功颂德、只打苍蝇不打老虎。这些乱象的存在,颠覆了媒体这个行业的根基。而采访不实、文风不实、标题党等问题,虽然也屡受社会诟病,但毕竟还可以改正,对媒体行业还没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学者资中筠曾经谈到过“士人风骨”的问题,对于新闻人来说,同样存在一个“媒体风骨”问题。当我们回溯媒体这个行业的由来,可以发现,这个行业之所以能够赢得尊严,就是因为媒体始终以“守夜人”自居,以灯塔之光烛照文明进步。范长江、储安平、张季鸾等新闻史上的名人,他们是新闻人,也是士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士人的家国情怀和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这正是“媒体风骨”。
  风骨对于新闻人来说至关重要,没有风骨也就没有尊严。有着“媒体风骨”,新闻人才可能为了公平正义、社会进步,不为利益所诱、不为风雨所惧、不为威胁所畏,在黑夜里寻找光明,从光明里走向光明。新闻人也才能赢得社会尊重,拥有职业尊严。反过来,新闻人丢弃了风骨,抛弃了理想信念,变成了趋炎附势的墙头草,必然会失去新闻人的血液——职业尊严。
  努力做到不阿权、不阿富、不阿世
  资中筠认为,一个士人应该“不阿世、不迎俗,以独立的人格,自立于天地之间”。士人已成过去,风骨永不过时。今天对于新闻人来说,“媒体风骨”主要表现为:不阿权、不阿富、不阿世。
  “不阿权”,就是不轻易向权贵低头。“不阿权”不是说不可以做正面报道,也不是说只能做负面报道,关键是要讲良心有道义,做“负责任的报道”。当年新京报提出“负责报道一切”,业界就普遍认为,中间应该加一个字:“负责地报道一切”。那种敲诈勒索、哗众取宠的负面报道,和背离事实、媚上捧上的正面报道,都应该被摒弃。
  做新闻确实有许多雷区,但有些雷区纯粹是自设的。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一些媒体非正面新闻不做,甚至在灾难报道中也故意以好人好事来冲淡严肃主题。媒体自检比他检还要可怕,长此以往,一些新闻人因此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会批评。不久前,一个地方发生了毁林事件,一位资深记者前去调查采访。在采访中,既没哪个部门请求,也没哪个领导要求,最终稿件竟然变成了帮助有关部门解释的“水稿”。报社老总沉痛地指出,有些记者把自己当成了“部门的记者”,已经失去了批评的激情和能力。这种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体制化”意识,更显得“不阿权”的可贵与难得。
  “不阿富”,就是不以稿谋私。新闻人被称为“社会活动家”,本来是指利用社会资源更好地报道。但现在有些新闻人,社会交流,是为了结识更多可以利用的人;采访报道,是为了给自己多捞取一点好处。在矿难现场,我们感慨“假记者”无孔不入,其实有些真记者行为之恶劣,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不是手中的记者证,他们甚至比“假记者”还像“假记者”。当然,这种利用报道权谋取私利的现象比较极端,也具有隐蔽性。但在我们身边,一些新闻人与采访单位眉来眼去,写稿看人看好处,这却并不鲜见,有些报道甚至比软文还要像软文。长此以往,新闻公信力,自然慢慢失去了。
  “不阿世”,就是不向世俗低头,不恶意炒作、主动迎合。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有一句话:“才智之士,既得此以为阿世盗名之一秘钥,于是名节闲检,荡然无所顾复”。“阿世”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为了迎合低级趣味,热衷花边新闻,故意耸人听闻,甚至编造一些故事和细节。其二,为了获得社会关注,一事当前,不问真假,只讲道德。这种“媚下主义”牺牲了媒体的独立性,正是新闻人失去风骨的表现,同样为社会所不屑。
  尊严是新闻人的灵魂,一声尊重比一个世界还重。被强权打倒了,那是悲壮;被自己打倒了,那是悲剧。只要新闻人能够重塑风骨,做到“不阿权、不阿富、不阿世”,职业尊严如同空气,就会重新回到新闻人身边。
  
  呼唤良性循环的职业秩序
  笑  蜀
  
  毋庸讳言,记者已经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职业。一方面,是怀抱新闻理想的主流记者,冲破重重阻力,苦苦追寻真相和正义,用自己不懈的努力,捍卫着记者职业的荣誉和尊严。另一方面,以记者为名行诈骗之实的害群之马也为数不少,甚至已成为社会“公害”。记者队伍良莠不齐,毁誉兼具,是一个基本事实。
  其实,从业者的这种两极分化,并非记者所特有。几乎所有公共服务行业,譬如律师,譬如教师,譬如法官,譬如警察,莫不是良莠不齐,毁誉兼具,它们的社会评价、社会信用显然都不能令人满意。
  我们就不能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公共服务行业的职业尊严,到底怎样重建?
  还是从记者职业说起。记者就该追寻真相和正义,这不是记者个人的偏好,而是社会的规定,是现代化分工体系赋予记者这个特定行业的使命。从这个职业规定出发,会有一整套明规则,从各个层面,来保证记者天职的实现,使记者能以真实的报道、独立的意见来供给舆论市场,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果记者的这个职业特性能得到充分尊重,记者职业的明规则能真正成为记者的最高法则,内化为记者的职业本能,那么何愁没有好记者?纵然偶有害群之马,也难逃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而遭普遍唾弃。这种情况下,何愁记者职业没有信用和尊严?但假若记者的职业特性不被尊重,明规则不修,就难免潜规则盛行。明规则使人向善,潜规则使人趋恶。在潜规则的导向之下,记者远离自己的职业规定,记者之失职乃至堕落,就不足为奇了。
  如同记者之天职是追寻真相和正义,医生之天职是救死扶伤,法官之天职是忠于事实和法律,教师之天职是教书育人。所有公共服务行业,各有自己不同的社会分工,但现代化分工体系规定了它们内在的职业特性,这种内在的职业特性都具有一定的神圣性,这一点却是它们共通的。也就是说,公共服务行业并非纯粹世俗性的,它们更是从业者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平台,更能为从业者提供荣耀和尊严。如果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不仅能够谋生,而且可以妥放自己的灵魂,愈是职业化,愈是能够在物质上、精神上安身立命,那么还会有谁愿意远离自己的职业规定,背叛自己职业的明规则,而走上职业叛徒的不归路呢?
  现代化分工体系是一个神奇的体系。它使人各尽其能,并在各尽其能的前提下,即在专业化的前提下展开充分合作,从而实现人的最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激活个体和人类集体的潜能,使人的创造力、使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涌流。这就需要对现代化分工体系给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对职业的内在规定性报以最大的尊重。充分保障记者权利,使记者愈是追寻真相和正义,发展空间愈是广大;充分保障医生权利,使医生愈是致力于救死扶伤,人生之路愈是开阔;充分保障法官权利,使法官愈是忠实于事实和法律,愈是无往不胜。总之,是让明规则战胜潜规则,愈是职业化愈是得到社会奖赏,这样来建立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淘汰机制,那么就不难形成良性循环的职业秩序,我们的社会就不会缺乏好记者、好医生、好法官,我们的所有公共服务职业,就都会成为让从业者自豪、让社会尊重的好职业。
  
  要尊严,先自尊
  范以锦
  
  我们自己要有尊严,要让人家尊重我们,要先自尊。自尊,对传媒人来讲,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媒人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要讲真话,不做虚假的报道。如果你讲假话,就失去了诚信,没有了诚信,就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如果不讲新闻的真实性,那么当民众的利益需要我们维护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勇气去维护。新闻真实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采访不细致,搞失实的报道,还有一种是政府发布假新闻,我们就跟着发布虚假的报道。第二,要自尊,就必须要讲究职业道德,抵制不正当的商业利益的诱惑,不能别人用金钱收买你,你就编造假新闻,或者是为了某种目的来采访,支持一部分人,打压一部分人。接受了利益的诱惑,就没有了尊严,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公正。第三,要有尊严,就要有事业心,要有良好的新闻表达技巧,如果新闻传播的工具用得不好,水平很低,那么就失去了神圣性,也就不会有尊严。
  我们需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来为我们创造条件,条件不好,也会影响我们的自尊。我们媒体要有自己的底线,要排除各种不正当的权力对我们的干扰,恪守我们的底线,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比如南方都市报因为坚持正义,报道了孙志刚事件,后来有人对南方都市报进行报复,这就是对我们尊严的挑战,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亵渎,我们要起来维护尊严,让整个事件往好的方面发展。
  
  职业廉正是新闻人可信度的基石
  展  江
  
  我认可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信条:“职业工作者协会的成员相信,公众启蒙是正义的前奏和民主的基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是探究事实真相以及就事件和议题提供公正而全面的报道,进而实现上述目标。来自所有媒介和专业的有良知的记者努力全面而诚实地为公众利益服务。职业廉正是新闻工作者可信度的基石。”
  如果能写出这样的新闻,我认为就体现了职业尊严:在纷纭世事中厘清复杂关系,摆脱流行偏见,表现职业勇气,揭示事实真相,揭露谎言谬说。就个人素质而言,一个好的新闻人应有服务公益的职业价值观、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和新闻调查技术。
  
  期待法治的进步与公民意识的觉醒
  简光洲
  
  我觉得新闻人的职业尊严就是全社会对新闻记者自由采访权的认同与尊重,对新闻媒体自由传播权的重视与保护。目前来看存在这样一种困境:我们一边强调新闻记者的采访自由,一边又时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对新闻记者采访自由的限制与不屑。我们一边强调新闻媒体自由传播的重要性,一边又出现各种各样妨碍新闻媒体自由传播的干扰。
  新闻人的职业尊严依赖于社会法治的进步与公民意识的觉醒。只有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人们才会尊重新闻记者的自由采访权与新闻媒体的自由传播权。只有公民意识养成与训练有素,人们才会意识到新闻记者的自由采访权与新闻媒体的自由传播权如同阳光雨露,对于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不可或缺。
  或许我们可以从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中对这些问题一窥端倪。为什么我们对这一显而易见的问题视而不见?为什么我们对问题是否应该公之于众而顾虑重重?为什么我们在问题曝光之后会担惊受怕?
  因为这个社会对于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利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甚至没有一致的认同。因为这个社会对于新闻媒体的社会公器角色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呵护,甚至没有心灵上的默契。○


  来源:青年记者20134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