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让抑郁症远离媒体人

2014-07-03 13:36:39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主持人:赵 金

  嘉 宾:魏英杰 杭州日报时事评论员

  徐绍林 知名时评人

  何金彩 温州医科大学心理专家

  

  主持人的话:4月28日到5月8日短短十天时间,4位媒体人因抑郁选择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手段来终结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更增加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担忧:不少媒体人在承受着高强度工作压力的同时,心理压力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传统媒体已成抑郁症重灾区

  魏英杰

  

  5月4日下午,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徐行自杀离世。徐行在都市快报负责新媒体、文娱新闻等部门,今年才35岁,是都市快报最年轻的副总编辑。

  听说徐行自杀的消息后,都市快报许多员工一夜难眠。微信朋友圈里,都是哀叹、悲悼和感慨的文字。有人在微信里说:“快报的人,今晚都在哭。”一位副总编辑特意把同事们叫进办公室,说:“我就想看看大家都好不好。”都市快报的总编辑朱建,连夜写下题为《伤逝》的微博,语句中充满悲伤与自责。都市快报的社长、创始人杨星哭了好几次,怎么也无法接受事实。

  都市快报的朋友在微信里告诉我:徐行有抑郁症。徐行的家人也透露,他从今年1月份开始,整夜失眠,吃安眠药也没有用。这应该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

  许多人包括患者本人都以为,抑郁症只是一种心理疾病,自己想开点,或者找心理医生,就能解决问题。这里头有不少错误认识。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抑郁症的残酷性与危害性。据报道,抑郁症已是世界第四大疾病,然而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过于“轻敌”,导致许多抑郁症患者不能得到正确治疗,从而埋下悲剧的伏笔。

  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张进曾患有重度抑郁症,他写下了对抑郁症的切身感受。其中第一点是,如果患了抑郁症,要承认现实,面对现实。第二点指出,抑郁症是一种器质性疾病,而非简单的心理问题。他还告诉人们,正常的心理治疗只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效,中、重度患者只能先靠药物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除了告诫抑郁症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他还呼吁“一定要用理智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因为抑郁症患者中,有着高达30%的自杀率。

  回头想想,不仅是抑郁症患者,包括一些患者所在单位同事(领导)、家人和朋友,对这种疾病的认识,都非常不够。如介绍我阅读张进文章的媒体朋友,一度也患有抑郁症,曾彻夜睡不着觉。当时,我也只是隐约地感觉他有些不对劲,劝他万事看开一点。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却没有想到抑郁症患者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不同视角,而这很可能让患者陷入孤立无援之中。

  徐行因抑郁症自杀,不仅对都市快报人,对许多媒体从业人员都产生极大触动。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成为抑郁症的一个重灾区。我身边就有几个同事、朋友患有抑郁症。这是确诊的案例,而实际上,还有不少人因为症状不明显,恐怕连自己都不知道患了抑郁症。近年来,媒体人因抑郁症自杀的消息,也有不少。如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跳楼自杀、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辑宋斌自缢身亡,都与患有抑郁症有关。

  传统媒体原本就是一个高压力的工作,从业人员工作紧张、经常熬夜,都是寻常事。这是极易诱发抑郁症的一个成因。由于经常上夜班,部分从业人员除工作外,很少有个人交际和兴趣爱好,有些人连家人都难以照顾周全。久而久之,有的人可能因此走进抑郁症的病灾区。徐行在微博上说自己“从小苦命,无父母指导,一路坎坷走来,心酸无人可知”,这可能促使他比别人更发奋努力,自加压力,整个人变得像一根紧绷的弦。

  时至今日,纸媒的压力还来自于新媒体转型的彷徨与困惑。身边许多同道中人,平时更多讨论的是如何实现纸媒转型或个人转型,话语间充满了焦虑感。看不到纸媒的未来,不知道转型的路在何方,让整个媒体圈患上了集体抑郁症。徐行一人肩挑新媒体部门和传统媒体的部门运作,可想而知他的压力有多大。他离世后,许多传统媒体人在微博、微信上写下“今夜,我们都是抑郁症患者”。这句话,不无悲怆凄凉,道出了传统媒体人的深深忧伤。

  那天晚上,我和妻子一边说着徐行的事情,一边谈起彼此这么多年来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都很想说的一句话是:从今以后,要更好地照顾彼此。我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爱家人、爱自己、爱人生。抑郁症并不可怕,用爱的力量,可以让它难以趁虚而入。一旦遭遇上了,只要正确认识,勇于面对,也能够早日走出这阴郁的人生低谷。

  如果说,纸媒转型是这一代新闻人的宿命,我们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积蓄走向未来的力量。

  

  

  难承受的转型之重

  徐绍林

  

  四个不同的媒体负责人,因为同一种疾病,选择同一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再一次惊醒:抑郁症就在我们身边。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死于自杀的人中,约一半患有抑郁症。而近些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被认为是导致媒体领导层心理压力大的重要诱因之一。

  ●紧迫感大:工作时间被高密度切割

  吃饭还没吃到一半,就要看一下手机客户端,看有没有什么突发的热点新闻。晚上刚睡下没多久,就被下属的电话惊醒,爬下床去指挥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有事没事就检查一下自己媒体在微博、微信上的更新,生怕有内容出错。随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对于很多工作在一线的媒体负责人来说,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7×24”小时正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中所面临的工作节奏的转变:从原来的月刊、半月刊、周刊、日报的工作节奏,向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改变。夸张点说,新媒体环境下全天候的工作时间要求,使得媒体人像航母上的战斗机一样,只要接到命令,就要随时随地“出击作战”。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研究者通过调查真实的网络使用数据后表示,高频率地使用互联网是抑郁症的一个关键征兆。被绑在网上的媒体人,过着不规律的生活、吃着不规律的饮食、背负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这一人群的健康大打折扣的同时,内心也遭受蹂躏。

  ●睡得最差: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4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按最差至最好的程度划分睡眠人群,分别为媒体人、广告公关、小微企业主、IT从业者、销售和教师。媒体人以平均6.5小时的睡眠时间排名末尾。

  在新媒体越来越流行的当下,信息爆炸使媒体人无法睡个安稳觉,全天候的工作使得他们的工作时间最长,加班是家常便饭;他们睡得最少,比中国人平均睡眠时间整整少1个小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韩芳教授认为,睡眠对于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睡得好,人就会觉得精力充沛,心情愉悦,相反,就会无精打采,心情烦躁,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的症状。

  常年睡眠不足、常年生活规律颠倒,不少人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与此同时,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下,媒体人难免心态浮躁,没时间“充电”,导致恶性循环,报道越做越浅,越做越毛躁,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心态自然也越来越糟糕。

  ●转型更多意味着工作量增加

  正如博瑞传播董事长孙旭军在去年CCTV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说的那样:传统媒体被挤压的压力越来越大,朝新媒体方向发展才是根本。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入了向新媒体转型的大军,殊不知,压力非但没有被分解,反而平添了新媒体转型这一新的压力。

  在原来的工作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媒体人被要求作品更加适合新媒体传播。这点可以从薪酬体系中窥得一斑,媒体人的薪酬体系通常是底薪加绩效工资。就以纸媒的记者为例,绩效工资往往就是稿费,而稿费的高低要看每月发稿的数量和质量。在传统媒体吹响向新媒体转型的号角之后,像用户点击数和转载数这种考核指标又加入到了媒体人的工作考核指标中。

  考核指标更加量化,无疑将增加媒体人的心理压力。媒体人日复一日地采访、写稿、编辑、组版、录播,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每天承受着“抢新闻”、“抢独家”的压力,经常透支自己的身体。而做出来的报道只顾抓人眼球,内容禁不起推敲,对内容有想法的人自然容易对自己失望。如今又加上新的考核杠杆,心中承受的东西太多,增加了抑郁的可能。

  也许有人会说,4位媒体人接连自杀是偶然的极端事件,串在一起没有多大意义。那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近些年因各种各样原因离开我们的年轻媒体人:

  2012年8月1日,浙江电台音乐调频动听968在其官方微博发出一条讣告:“主持人郭梦秋于7月31日晚在家中突发心肌梗塞,经急送新华医院抢救无效辞世,年仅25岁。”2011年5月23日晚,28岁的郑州电视台政法频道记者刘建突发心肌梗塞离世……

  这些都是偶然么?且行且珍惜吧。

  

  

  正视压力,积极治疗

  何金彩

  

  我们曾联合温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进行“温州市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课题研究,对温州1000多名一线新闻从业人员开展心理调查。随机抽取460名男女对象,共回收问卷384份,最终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为81.5%。样本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反映温州新闻工作者的整体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在记者群体中排名前5位的心理问题分别是:疲劳、失眠、焦虑、抑郁、强迫。其中,九成人存在疲劳,并且身体疲劳大于脑疲劳;近四成的人存在着失眠状况,总体失眠率比较高,且年轻者更为严重;55.47%的人存在焦虑,50.4%的人存在抑郁,65.33%的人有强迫现象。另外,近一半的人有躯体症状,表现为肠胃不适、头痛、背痛、肩痛、颈椎病等。

  有人认为,年轻记者、编辑身体好,通宵加班没关系,但调查显示,媒体工龄短的年轻人反而失眠比例高;20~29岁之间的睡眠质量,比30~39岁这一年龄段要差一些。当然,他们的生活规律也存在问题,20~29岁被调查对象87%以上在晚上12点以后入睡。

  睡眠不好是一种压力过大的信号,应及时治疗,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往往回避治疗,不相信医学或者西医,所以这个群体治疗依从性最差。我在门诊中碰到好多失眠比较严重的记者,建议他们吃药,但是他们非常排斥,说“我就是不吃药”。我曾经接诊过一个媒体管理人员,他一直以为自己有心脏病,做了很多身体方面的检查,但都没有问题。后来经熟人介绍到我这里看,我发现他工作效率很差,自我评价很低,睡眠非常差。他说自己很多次在楼上想跳下来,以此解脱。其实,他这已经不是睡眠问题了,而是严重的情绪问题。压力引起失眠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很多人在人前表现得很强大,其实很无助,他们觉得有压力在人前是难以启齿的,好像自己是一个弱者。我希望大家能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要改变不愿意面对压力的误区,要正视压力。要认识到:我有压力,是社会需要我;我压力越大,是我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但是,有了情绪问题要及时化解,要意识到压力已经给我们亮出红牌警告。如果家人或同事发现其出现脾气暴躁、易怒、工作效率下降、兴趣下降、社会功能退缩等,就更要注意。

  另外,我们常说“伤春悲秋”,季节的变化,会引起内心的波动。冬春期间,都是抑郁症高发阶段,因为该阶段气候多变、寒冷,常雨雪连绵,会使人心生伤感,心情起伏较大,抑郁症患者更容易作出极端举动。并且,春季比冬季更明显。因为抑郁症的发生,往往和环境不如意有关。长期不得志,在接近年末的冬季,往往会对来年有所期待,总觉得来年会变好,然而,如果到了年后的春季,情况并未好转,这种希望往往会变成落差更大的绝望。

  对记者、编辑而言,最好的解压方式是愉快的运动(锻炼),大运动量更好,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并请专业的团体辅导,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出现问题不回避,积极面对是防止出现极端行为的重要措施。○

  

  附:专业心理测试——SDS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w.k.zung编制于1965年。为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因使用简便,应用颇广。下面有20条文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按照自己最近一周以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①很少=没有或很少时间,②有时=少部分时间,③经常=相当多时间,④持续=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1.我感到情绪沮丧,郁闷。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2.我感到早晨心情最好。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3.我要哭或想哭。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4.我晚上睡眠不好。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5.我吃的和平时一样多。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6.异性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7.我感到体重减轻。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8.我有便秘的苦恼。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9.我的心跳比平时快。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10.我无故感到疲劳。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11.我的头脑像往常一样清楚。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12.我做事情像平时一样不感到困难。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13.我坐卧不安,难以保持平静。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14.我对未来感到有希望。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15.我比平时更容易激怒。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16.我觉得决定什么事很容易。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17.感到自己是有用的和不可缺少的人。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18.我的生活很有意义。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19.假若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20.我仍旧喜爱自己平时喜爱的东西。 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计分说明:第2.5.6.11.12.14.16.17.18.20题,①=4分;②=3分;③=2分;④=1分。其余题目,①=1分;②=2分;③=3分;④=4分。

  分数计算:把20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

  分数说明:中国抑郁评定的分界值为53分,分数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52分以下为正常;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来源:青年记者20146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