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网红记者“战”台风

2019-09-26 10:47:58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上   作者:俞金旻 周青先 祝文博

摘要:  主持人:黄馨茹  嘉 宾:俞金旻 新京报视频报道部记者      周青先 齐鲁晚报高级记者      祝文博 澎湃新闻记者  

  主持人:黄馨茹

   宾:俞金旻  新京报视频报道部记者

      周青先  齐鲁晚报高级记者

      祝文博  澎湃新闻记者

  主持人的话:8月10日凌晨,超强台风“利奇马”于浙江温岭一带登陆,多家媒体严阵以待,派出强大的报道团队深入一线,实时报道台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在传播被网络无限放大的时代,一些台风报道中的出镜记者在报道播发后,成为“战”台风的网红记者。他们以极强的职业精神、专业的报道素养、严谨的播报态度在台风一线战斗,即使受伤、生病,也没有退缩,他们的报道为受众了解灾情、有关部门开展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

  “利奇马”离去,台风带来的灾情也在渐渐缓解,但每年的台风季仍然会有记者前往一线,他们是灾害天气中的“逆行者”,向他们致敬!


  记者永远在路上、在现场

  俞金旻

  又是一年台风季,好像比去年来得稍晚了一点!

  从“利奇马”一“出生”我就盯上它了!当得知“利奇马”基本上直指华东时,我便“请战”,希望能够到登陆点去。后来,我被安排在了上海市区点位进行直播,关注台风登陆华东后对城市所造成的影响。

  这次在外滩直播时成为网红,我真的很意外。在直播中我所说的“承包外滩”的段子,也并没有在我的直播脚本之中,完全是临场发挥。记者播报实时气象数据的变化能直观看清台风的整个状态,而真实的体感,用恰到好处的段子表达或许更能让受众体会到“现场感”。

  8月8日接到通知,我便开始着手准备采访了,但当时上海的窗外是“蓝天白云”“晴空万里”。9日,风云突变,阵风阵雨来袭,我感觉到“利奇马”应该是动真格了!在点位的选择上,我选择了上海外滩,因为这里是上海标志性的景点,几乎全世界观众都认识。在外滩做直播,可以让大家清楚地看到风雨对上海主城区的影响。

  9日晚上,风雨越来越大,看着同事常卓瑾在温岭的登陆点被吹得手机都拿不稳,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忐忑不安的,“利奇马”到底会对上海城区造成什么影响呢?

  10日凌晨,台风在浙江温岭登陆,正在北上。我也提前两个小时赶到外滩直播的指定区域观察情况。外滩治安派出所的警官告诉我,因为外滩观景平台上风力很大,景区已经封闭了。但为了能给网友一个比较直观的视角,在征得警方同意且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我走上了外滩观景平台进行直播。当时的外滩几乎是空无一人,风力比较大,但在体重优势的支撑下,我在镜头面前表现得比较自然。

  台风过后,浙江多地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我主动要求去现场采访,到了温州永嘉县山早村山体滑坡现场。台风造成列车停运,原本三四个小时高速可抵达的路程,我们行驶超过七小时。进入台州境内高速全线封闭,只能按着导航走的国道、省道,前方道路到处是塌方,隧道口被埋,一路上我们小心翼翼。当天下午5点,我们赶到了现场,由于道路损毁,我们只能爬山进村。这条路是为了救援紧急开辟的通道,崎岖不平,到处是塌方,背着几十斤设备的我手脚并用,浑身是泥。在挺进的过程中,我们又没有得到老天爷的眷顾,当天是高温橙色预警,在毫无遮蔽的山体滑坡现场挺进,整个人一会儿就被晒得晕晕乎乎。到达核心现场后,航拍、直播、短视频、采访等等一连串的“报道套餐”开始进行。

  第二天,我们继续徒步挺进,到灾害现场继续报道。但大概因为基站损毁,信号不稳定,我和我的同事只能在前方拍摄完成后,徒步近3公里,回到搜救指挥中心,向后方传输素材。

  烈日当空,又因为整个村子被水浸泡,环境湿度非常大,不一会儿,我和我的同事都有了中暑的感觉,我们赶快去搜救现场指挥中心的医疗点寻求帮助。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在现场采访到了用木盆托举四个孩子浮出水面逃生的母亲、为了救村民一家六口与母亲匆匆一别便是永别的村支书等,记录下了这些感人的故事。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曾说过:“触碰社会的苦痛,是记者的天职;不让绝望的人流干泪水,更是记者的使命。”作为记者,我们或许比其他人更容易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之处,但我很庆幸,依然愿意行使手中的“笔”所带来的神圣权利,与这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给公众一份心安理得,让每一个少年都能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气定神闲地守望乡愁。

  这几年,因为种种原因,当年我们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五十多人,目前只有我还在跑社会新闻。虽然很多同学仍在媒体行业工作,但还在做一线记者的真的不多了。其实,给我坚定信念、让我一直坚持守在一线的是我实习时的老师、新民晚报的首席记者曹刚,他曾告诉我,“作为一名记者,永远应该在一线”。

  从业以来,我重走过长征抗战路、采访过西南联大旧址、参与过改革开放系列报道。新闻理想带给了我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感,我坚信:记者永远在路上、在现场。

  在灾害现场传递职业精神

  周青先

  8月10日至12日,超强台风“利奇马”袭击潍坊,潍坊南部县市降下了500毫米左右的超强大暴雨,历史罕见的汹涌洪水向下游涌去,寿光弥河沿岸岌岌可危,数处河堤决口,大水冲进了附近的村庄和工厂,淹没了大片农田。

  灾情就是命令。我从台风还在浙江的时候就高度关注台风的动向。台风外围云系影响山东降下暴雨的时候,我已经提前准备好了所有的现场采访通信设备以及生活必需品,随时准备出发。

  寿光的险情传到济南,我向领导请战。考虑到所有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已经中断,领导为了安全,不提倡记者从济南赶往潍坊灾区。但当时灾区没有一个齐鲁晚报的摄影和摄像专业记者,而报纸和齐鲁壹点客户端都十分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现场图片。我非常着急,再三请求出发,最终领导同意了。

  当时的济青高速昌乐段已经被水淹没,交警站在没过大腿的水里指挥交通。所有通过潍坊的火车也都停运了。我反复分析路线,决定自驾车走一部分高速和一部分国道,避开交通阻断区域,从潍坊西侧区域绕道进入寿光西部灾区。为了防止车辆被淹熄火,我专门从神州租车公司租了一辆高底盘的SUV。

  8月12日清晨,我驾车出发,一路冒着暴雨大水驾车赶赴灾区,终于在中午时分抵达受灾最重的寿光市营里镇。

  弥河西岸在北岔河村北侧决口,洪水淹没了附近将近十个村子,数千名来自解放军和当地企业、村庄的抗洪人员正在封堵决口,疏通救援道路。我来不及吃饭,就蹚着几十公分深的水、踩着烂泥赶到现场,拍下抗洪大军的壮举。

  从营里镇一直到决口附近这段四五公里的路极其泥泞难行,我的鞋子被烂泥黏掉了很多次。在弥河大坝上,因为实在无法拔腿,我只好脱掉鞋子赤着脚在烂泥巴里走。

  为了搞清楚决口的形状和最近处的照片,我和齐鲁晚报另一位记者李晓东一起乘坐救灾部队的冲锋舟,在汹涌澎湃的河水中前往决口探查采访,拍得了独家的新闻图片资料。

  当天晚上,我就住在营里镇的群众临时安置点。这个寿光最大的群众安置点有将近6000名附近的村民,我和他们同吃同住,也拍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全市各处送来的援助物资,从他们那里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包括灾情的进一步发展情况。

  正是在这里,我得到了第二天有对新人不惧洪水袭击照样举行婚礼的消息,齐鲁壹点做了视频和图片直播,齐鲁晚报第二天做了头版和内页的重点报道,为灾区人民带去了一抹生活的亮色。

  8月14日,潍坊北部弥河两岸的决口大部分封闭,只剩下了张僧河附近的一个大决口还没有封闭。因为当地泥泞难行没有道路,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运输救灾用的物料,政府部门出动了大型直升机直接往缺口里扔沙石包。

  数千名解放军指战员和当地的群众一起用肩膀扛起沙包决战。从十八九岁的小战士到七十多岁的老人,大家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沙袋,向着缺口发起最后的冲锋,直升机将数吨重的沙袋投入缺口。

  这是近年来罕见的抗洪场景,站在高处可以见到滚滚的人潮涌向大堤决口,这个场景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为了记录这些令人震撼的画面,我站到了离缺口只有几米远的地方,终于拍摄到了让自己满意的图片和视频。

  在这次救灾报道中,我的航拍无人机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现场没有合适的落脚点可供拍摄大场景,甚至连拍摄地面的特写照片都很难落脚。此时无人机在空中可以从各个角度拍摄雄壮的救灾场面,也可以近距离拍摄战士们在水中坚毅如雕塑的形象,为这些抗灾勇士留下永恒的瞬间。

  在这里,我有一个深刻体会,就是无人机的飞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当地没有合适的起飞降落地点,如果技术不过关,飞机很容易掉到水里去,无法完成航拍任务。

  直到抗灾结束,我进城休整洗澡时才发现,右腿上居然有6处大小不同的伤口,有的已经开始化脓了。

  回忆这十几年,我先后完成了5·12汶川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的采访,在如何抵达现场、如何采访、如何与后方团队合作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虽然我已经54岁了,但是每当突发重大新闻出现的时候,心中求战的欲望还是非常强烈,一如我三十多岁改行当记者时,心里燃烧着一团火。这或许就是新闻理想的力量吧,它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被消磨。我也希望通过具体的采访活动,把自己积累的这些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年轻记者,让齐鲁晚报的职业精神薪火相传。


  台风报道,

  还有很多需要探索

  祝文博

  8月10日凌晨,今年的第9号台风“利奇马”于浙江温岭一带登陆,登陆时为超强台风。而这一次的台风使温岭拉响了15年都未响过的灾害警报。登陆之前中央气象台以及防汛指挥部早早地就发布了预警,为了“迎接”这次台风,所有的人都严阵以待。

  此前,我已连续两年参与到台风的直播报道中,今年我主要负责上海市青浦区以及上海市区部分地方的报道。回望我参与过的台风直播报道,有四点内容需要进一步思考。

  其一,如何调动整个团队的力量共同为台风报道发力。

  在台风来临之前,整个团队需要对直播做出统筹协调,台风的危害不可能只拘泥于一点,它是普遍性的。因此在直播之前,就需要大家根据经验与分析对现场记者做出正确指引。另外,直播记者在现场也有固有的盲点,无法全盘了解所有的情况,直播记者要对自己所在的现场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向大家传递在现场所看、所听、所感,对于一些实时的动态,直播记者无法做到全知全解,这时就需要后方人员为前方记者提供帮助。

  其二,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多面性。

  现在的直播记者往往身兼数职,但是如何把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还需要一定的探索。全媒体时代需要记者掌握几门技术,包括文字、新媒体、视频等,同时要求记者必须具有网感,即对网络的敏感度。在台风直播中,一名记者如何对台风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其实还是需要一定时间去学习的。

  其三,台风直播的时长并不短,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吸引更多的流量?

  这就要求记者对自己报道选取的角度有所斟酌。现在的网友偏好猎奇、快节奏或者能够感同身受的东西。直播记者在传递新闻信息之外,可以多发掘故事,来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记者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感受,描述现场,比如通过温度、气味、颜色等全方位展现现场。

  其四,直播记者在台风报道中要注意身体健康和安全。

  9日,我在外滩报道实时情况,10日,我在上海市青浦区及市中心报道实时情况。连续两日的报道,我在狂风暴雨中嘶吼,雨水噼里啪啦地砸在我的身上和脸上,在青浦区的直播过程中我基本处于闭眼状态,因为雨水实在过于密集。两天的时间里,我都是全身衣服被淋透,然后自己捂干再次淋透,反复几次。台风直播后,我就被病魔击倒,连续高烧几日。但是像我一样的记者不在少数。记者们站在风雨中、站在齐腰深或没膝盖的水中来表现台风的威力,事后很多同行反映感冒发烧。

  有人提出记者以身试险这种方式是否是必要的,在我看来,将记者自身的体验代入环境中去,可以一定程度上给受众带去最直观的感受的,但是确保自身安全也很重要。

  记者,是连接大众与事件的中介。类似于台风之类突发事件的直播,对记者的要求很高。

  首先,记者在现场是信息的一手获取者与传播者,这对记者自身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突发报道留给记者的准备时间很少,记者基本都是在辗转途中对信息进行收集。这更要求记者有丰富的经验及准确的判断力。要做到这些,就要求记者需要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人们常说记者是“杂家”,不管哪个方面的知识都要稍微懂一些,但是这对于年轻记者来说,还是有些吃力,所以多听多看多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实在不懂,准备工作就要做到位。

  其次,报道前的准备工作,是直播能够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

  以此次台风报道为例,我从台风登陆前就一直关注着“上海防汛”微信公众号对台风路径的预报,另外我从“中央气象台”“上海天气”“上海交通广播”等微信、微博中不断地提取信息。我将这些不断更新的信息整理到备忘录中,以备直播时所需。另外,我也对台风走向有一个基本的预判,以备直播选取点位。对于台风等级的划分,是如何判定的,超级强台风又是什么概念,这些都可以在直播前通过查询资料得知。但是这些是既定的能够准备的内容,直播中碰到的大部分是随机的。如果现场一时无法解决这些随机的问题,可以通过采访问询得知。如果还是无法得知,可以暂且模糊定义,直播结束后对此进行查询,以防下次遇到。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台风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记者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