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冷风劲吹 > 正文

金镜头,你怎么了

2009-04-21 11:12:42

来源:   作者:

摘要:——第17届金镜头新闻摄影大赛获奖作品观后感

  ●  方  达
  一年一度的金镜头新闻摄影大赛评选结果已经揭晓。有人把金镜头新闻摄影大赛称作中国新闻摄影作品的年度大检阅,从组委会介绍的本次大赛共收到2万余幅参赛作品来看,“大检阅”的提法应该说是相称的,但是看完所有获奖作品后,却不由得让人对“检阅者”的评价标准产生怀疑,因为在一些作品确属众望所归的同时,仍有不少作品经不起推敲。如果说去年作者靠不住,金镜头让大赛“假照片”闹得抬不起头,那么,今年则是主办方靠不住,金镜头大赛被“真照片”弄成了水龙头。

  东施效颦:盲目跟着荷赛走
  中国的新闻摄影一直以来最为缺乏的是自信和独立思考的意识、能力,虽然网上网下都活跃着不少所谓的“视觉评论家”、新闻摄影理论的研究者,但大多不是煞有介事、故作高深,就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比如说对荷赛,很多人已经到了唯“荷”是瞻的地步,只要荷赛说好的,他们也不管自己有没有理解其中的门道,往往都会以很有水平并以谈荷赛为荣的样子一味跟着说好,更有甚者还会总结出连荷赛评委自己都不一定以为然的“理论”,那架势俨然自己就是荷赛在中国的传人。综观今年金镜头大赛的获奖作品,就明显可以看到中国新闻摄影的这些评价误区。
  仅举两例。第一例,《儿子初生三年间》这样的作品,无论是自身的内容和形式,还是与其他获奖作品的相对比较,它都很难显现出过人的实力和意义,可它却勇夺日常生活类组照金奖。假如只是埋头思考,我们可能永远都找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但是,看看今年荷赛日常生活类组照金奖作品《纽约一家人》就会发现,两者的题材和视点相似程度之高足以让我等恍然大悟——《儿子初生三年间》获奖,不过是向荷赛看齐并借此表明英雄所见相同、是荷赛评委观念的中国注解。
  第二例。众所周知,荷赛比较喜欢“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同一拍摄对象”的套路,于是,今年的金镜头大赛将这个套路推到了极致,将八个奖项给了下列八件套路基本一样的作品,与荷赛保持高度一致的决心之狠、对荷赛顶礼膜拜的敬仰之诚,让人叹为观止、好生怜爱。
  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排队:年度杰出图片专题 《排队的变迁》 吴国方  今日早报
  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儿子:日常生活类组照金奖 《儿子初生三年间》 李舸  人民日报
  不同时间同一场景的树:日常生活类组照银奖 《西湖边的一棵树》 傅拥军  都市快报
  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帐篷:日常生活类组照铜奖 《临时帐篷》 傅拥军  都市快报
  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电视机:体育新闻类组照金奖 《电视里的北京奥运会》 赵青  中国青年报
  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体育活动:体育新闻类组照银奖 《中国民间体育热》 李泛  陕西师范大学
  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橱窗模特:文化艺术新闻类组照 《银奖橱窗里的模特》  时鹏  都市快报
  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比赛:经济及科技新闻类组照金奖 《北京奥运上的中国品牌》 李景录 经济日报
  同一个新闻摄影比赛相同手法的作品大面积获奖,毫无疑问是极不正常的,可有人还振振有词地说是创新。真想推荐他们去看一下浙江的新闻摄影前辈徐永辉先生的作品,这个套路,徐先生50年代就开始用了!

  指鹿为马:基本的表述不甚了了也获金奖
  今年的获奖作品,给人良莠不齐的感觉,有些作品的获奖,甚至让人颇感意外。
  比如《北京奥运上的中国品牌》(李景录:经济日报摄影部),初看还以为是体育新闻类的获奖作品,直到看文字说明,才知道原来是经济及科技新闻类组照金奖作品。有一句话大家经常挂在嘴边,那就是新闻摄影靠影像说话。就事论事,要表现“北京奥运上的中国品牌”,画面上理应要有能够被视觉较为容易地识别为“中国品牌”的影像,并且这些影像要能够足以引起读者视觉上的注意,否则,读者势必会不知所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达不到这个要求,相对于“北京奥运上的中国品牌”这个主题来说就是废片。不可否认,《北京奥运上的中国品牌》选题不错,但从现在的作品来看,照片不是缺乏能够被较为容易地识别为“中国品牌”的影像,就是相关影像根本就不足以引起读者视觉上的注意,离开了文字的支撑,这组照片所要表达的压根就不是“北京奥运上的中国品牌”,而是“北京奥运上的比赛场面”。这样的作品,即使用作“北京奥运上的中国品牌”的配图,相关编辑也要在图片说明上费很大脑筋,现在竟然获得了经济及科技新闻类的组照金奖,请讲出道理!

  匪夷所思:五个奖项出现两件甚至三件作品并列
  今年的金镜头奖跟去年一样,很多奖项空缺,单这一点,评委们的严谨和较真就让人肃然起敬,但另一方面,却又弄出如下的并列获奖,甚至有3件作品并获铜奖的咄咄怪事。摄影比赛没有固定的、可以量化的评判标准,按理是不可能出现并列获奖作品的,除非你根本就不想评出高低。金镜头摄影大赛的参赛规则明确规定每个奖项设奖一名,也就意味着每个奖项一定要决出高低。现在出现这么多并列获奖作品,显然是主办方践踏了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
  突发新闻类单幅铜奖:
  《“生命线”惊魂》  王申  新京报社
  《爱心接力》  陈奕启  南方都市报
  非突发新闻类组照银奖:
  《关注藏区母婴》  郭铁流  新京报
  《令人揪心的高考》  金思柳 武汉晚报
  经济及科技新闻类组照铜奖:
  《合俊玩具厂倒闭》  吴峻松  南方都市报
  《我们失业了》  朱丹阳  南方日报视觉新闻中心
  日常生活新闻类组照铜奖:
  《一个人的世界》  王攀  法制晚报
  《西非之角的人们》  李舸  人民日报
  《临时帐篷》  傅拥军  都市快报
  自然及环保新闻类组照铜奖:
  《万人千船战浒苔》 郭建政  齐鲁晚报
  《水——生命的源泉!》  罗立高  云南信息报

  越俎代庖:金镜头大赛摇身成为“华赛中国作品初评”
  今年金镜头大赛还有一件十分怪异的事,那就是莫名其妙地被冠上“暨华赛中国作品初评”。金镜头大赛和华赛历来都是路归路桥归桥,此前两者的唯一交集是参加金镜头比赛即被视为自动参加华赛,也就是说,金镜头大赛评委会在幕后搭桥牵线,为既参加金镜头大赛又参加华赛的参赛者免去了“一稿两投”之苦。金镜头大赛评委会的这番好意,参赛者肯定心领神会并由衷赞叹,但这次突然披上了“暨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的外衣,就不知道它是要扮酷还是要添乱了。
  华赛何时增设了“初评”环节?华赛创办至今,没有任何官方文件说中国作品需要初评。这次冒出个“暨华赛中国作品初评”,是华赛授权还是金镜头大赛评委会盗名?
  在金镜头大赛中没有获奖的作品是不是就意味着“初评”没有过关而不能参加华赛最终阶段的比赛?如果是,那么,这样的初评对被提前终结华赛之路的作品和作者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如前所述,摄影比赛没有固定的、可以量化的评判标准,仅仅就因为一个闪念,不同的评委都会有不同的评判,即使是相同的评委,在不同的时段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判。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就拿本届金镜头大赛自然与环保类组照金奖作品《大地伤痕》来说,据说首轮就遭淘汰,通过复议,最后却获金奖。因此可以说,金镜头大赛评委看不上的作品,未必华赛的评委就一定也看不上,用所谓的初评粗暴地将一些作品和作者挡在华赛门外显然有失公平。
  参加华赛的中国作者除了参加金镜头大赛这个渠道外,还有直通华赛直接投稿的渠道,“华赛中国作品初评”是不是集中了上述两个渠道的作品?如果是,那么,这样的初评对金镜头大赛的参赛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根据各自的参赛规则,直投华赛可投10件作品,而通过金镜头只能送6件,两者混在一起评选,哪一方更占优势已经无需赘言。
  华赛需不需要“初评”、该怎样初评,华赛应自有评估和行动,在制定出相关规则并向参赛者公布之前,把金镜头大赛、“华赛中国作品初评”两者搅和在一起实在是不负责任。○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4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