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健康传播视角下艾滋病报道的媒体框架建构

2016-06-20 14:40:0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中   作者:魏颖 陈致中

摘要:  健康议题的传播包括许多内容,尤其是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疾病和人类最主要的生活习惯。

  健康传播是近年来传播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美国爱默森学院较早开设了健康传播课程,对健康传播也有较多的研究,因此给出了关于健康传播的定义:健康传播是为个体、组织和公众提供健康信息,在重要的健康问题上影响和推动他们的一门艺术和技术,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健康政策、社区中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等。①从大众传播的视角来看,健康议题的传播,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等,都将对受众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以新闻媒介为传播主体的健康传播会对广泛的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

  新闻媒介的报道框架是影响受众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力量,根据美国波士顿学院威廉·加姆森(William A.Gamson)的定义,新闻报道框架指的是“新闻的中心组织架构或故事脉络,框架为尚在发展中的一系列事件提供了意义,并编织了这些事件间的关系”。②而新闻报道框架不仅会对新闻报道本身产生影响,也会对受众对新闻的接受和对报道事件的认知产生影响。因此,新闻媒体报道框架是研究媒体的健康议题传播对受众所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

  健康议题的传播包括许多内容,尤其是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疾病和人类最主要的生活习惯。在众多内容当中,关于艾滋病的健康传播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国外、大陆及港台的学者都曾经对艾滋病的健康传播进行过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因此,本文选择艾滋病议题的媒体报道框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面。

  多元化的健康传播研究视角

  传播学方面的健康议题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真正展开。近年来,研究健康传播的论文不仅数量上大增,研究的角度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范围从个人健康决策、疾病叙事与认同、家族生命故事、医患关系,到媒体健康资讯的传播效果,分析层次上可大致分为四个层面:个人、人际、小团体、组织。影响和效果层面上可以区分为认知、态度与行为的正面或负面效果。

  举例而言,台湾大学生物产业传播暨发展学系副教授邱玉蝉的论文探讨台湾在2010~2011年四大报纸(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的277则女性癌症新闻报道如何建构癌症、病人与女性角色,揭示了报道内容对台湾现代女性多元角色的偏见,从而表达出呈现真实痛苦及人性的重要性。③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赖俊卿关于男同性恋的研究中,通过三轮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70名男同性恋者对被标签化的性病的深刻恐惧,制作了一部在互联网播放的微电影,务求有效地推广安全套的使用,以遏止艾滋病在香港的蔓延。④

  国内外关于艾滋病报道议题的研究

  1.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研究

  关于艾滋病的报道,国内外都存在相关的研究。在国外,艾滋病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做得较为成熟,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例如密歇根大学的Richard C. Adelman和Lois M. Verbrugg对五大通俗报纸的艾滋病议题呈现分析发现,媒体报道虽然表面客观,却隐含地将同性恋和静脉注射作为导致艾滋病的主要原因,并且报道语言存在歧视的倾向,例如不知羞耻和不道德等。⑤Rogers、Dearing、Chang则分析了美国全国对艾滋病的报道,发现各媒体针对艾滋病报道的变化有高度的一致性,并将其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初始时期、科学时期、人性时期和政治时期。⑥

  多项研究的结果显示,一般民众对艾滋病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新闻媒体。例如Gibson的研究指出,对于某些公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国家而言,媒体报道对艾滋病的防治不仅存在促进作用,也存在着阻碍作用。⑦媒体对艾滋病进行报道从而履行健康传播职能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Kramer认为有三个主要方面:人事与经费、受众煽情性的需求以及媒体可信度。⑧

  台湾地区的学者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也有丰富的论述,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徐美苓在《艾滋病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中,通过对报道内容议题和来源设定的研究,发现了报纸内容和受访民众的认知之间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并发现了台湾地区的艾滋病报道多被当作社会新闻处理,具有煽情化的趋势。⑨除此之外,台湾学者陈婷玉在其著述《艾滋病的死亡建构》中,指出媒体通过在报道中将艾滋病与“死亡”相联系,使大众产生对艾滋病的警觉态度,从而与艾滋病保持安全距离。

  2.大陆的主要研究

  中国大陆对于艾滋病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主要沿着以下视角进行:一是通过刊载时间、呈现方式、新闻主题和消息来源来分析报道特色和叙事方式。二是通过对艾滋病报道在版面、立场和报道视角等方面的变化,研究艾滋病报道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在著述《艾滋病媒体读本》(2008)中认为,目前我国一些媒体的艾滋病报道存在着将其猎奇化和炒作化的态度,将个人案例放大化和炒作化以博取受众眼球。

  另外,也有研究从艾滋病报道的叙事入手,分析其话语表达层面背后深层的特征,这些深层特征与百姓叙事和政府叙事保持了什么样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杨惠琼201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前,媒介叙事展示着艾滋病的国家话语泛政治化、道德化立场,把艾滋病构建为遥远的他者疾病。2000年前后,媒介叙事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推动政府叙事转变价值取向,到2003年获得了成功。艾滋病媒介话语建构的参与层次有:国际组织、政府官员、新闻媒介、公民。⑩

  建  议

  艾滋病的媒介叙事可能对整个社会存在着强大的媒介效果。同时,媒体框架对公众的影响不只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消极意义来说,新闻媒体通过对艾滋病议题的偏向性报道,可能使公众对艾滋病议题产生错误的认知,例如加剧公众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等。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避免片面、煽情、标签化的新闻报道。艾滋病新闻报道虽然是较为特殊的新闻报道类型,但仍然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必须坚持公正和客观的原则。而且,由于其特殊性,不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在社会上形成标签化的刻板印象。

  二是要注重新闻报道类型的多样化和报道主题的深入。新闻报道的类型和新闻的内容主题是相互关联、影响的,正确地进行新闻报道类型的选择能够促进报道主题的深入。在报道主题的选择上也不要流于浅薄,而是要深入分析、全面归因。

  三是要更多地探讨艾滋病相关人物和事件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政府因素,眼光放长远,不要局限于对个人和具体事件的剖析,而要具有宏观视角。

  注释:

  ①陈虹 梁俊民:《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J],《传播与社会学刊》总第26期,2013年

  ②Gamson, W. A. (1989),News as Framing.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Vol 33 No 2,November/December,1989

  ③邱玉蝉:《写剧本或新闻?看热闹还是感同身受?女性癌症病人的新闻建构》[J],《传播与社会学刊》,总第31期,2015年

  ④李赖俊卿:《增强香港男同性恋者的意知行:以恐惧诉求推广安全套以预防性病的网络微电影》[J],《传播与社会学刊》,总第31期,2015年

  ⑤Richard C. Adelman and Lois M. Verbrugge. Death Makes News: The Social Impact of Disease on Newspaper Coverage.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Vol 41 September, 2000

  ⑥Rogers, E. M., & Dearing, J. W. The  Delayed  Reporting  of the AIDS EPIDEMIC. USA  Today Magazine. May:64-5, 1989

  ⑦Gibson,M.D.Aids and the African press. Media,Culture &Society 1994,16

  ⑧Kramer,S.D. The media and the Aids.  Editor & Publisher 1998,43(12)

  ⑨黄淑珍 徐美苓:《艾滋病报道内容之分析》[J],《新闻学研究》,No.56,1998

  ⑩杨惠琼:《谣言、大众传媒和国家价值取向——一项对中国艾滋病叙事(2003~2009)的分析》[J],《传播与社会学刊》,总第16期,2011年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