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新闻记者的媒介形象呈现

2017-08-28 16:31:28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中   作者:刘琪

摘要:——以记者节前后相关报道为中心的考察

  研究内容

  记者节是中国三大行业性节日之一。2000年11月8日是新中国的第一个记者节。每年的记者节前后,各大传统媒体都会以各种方式报道记者节及记者这一职业群体。

  笔者选取3份具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以11月8日为中心,前后分别加入一天的报道,即11月7日到11月9日期间的相关报道均在分析之列。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通过对往年报纸以及网上数字报的查阅,《人民日报》2000年~2016年在记者节前后的报道共有60篇,其中消息类占据多数,也不乏评论和专栏,没有一篇社论。《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7月8日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逢工作日出版,当记者节在周末时,样本范围扩大到前后各一天为期一周的报道,2000年~2006年样本未找到,2007年~2016年共有41篇相关报道。《中国青年报》2000年~2016年在记者节前后共有49篇相关报道,其中评论文章较前两份报纸更多一些。

  (二)数据分析

  三份报纸一共150篇有关记者节的报道。从时间上来看,2000年第一届记者节的时候,各家媒体争相报道,到了第二届的时候报道总量大幅下降。值得指出的是,由于2002年和2012年恰逢十六大和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对于记者节的报道数量为0。本研究使用SPSS21.0版本进行分析。

  (三)编码类目

  对分析单元进行三个层面上的分析,分别为报道的基本资料,包括报道题目、报道来源、报道日期;报道的形式特征,包括报道篇幅、报道版面、版面位置、报道类型、标题字号;报道的内容特征,包括报道主题、报道角色、报道倾向。

  研究发现

  (一)报道的形式特征

  三份报纸的相关报道篇幅,一共有2个全版,11个半版,29个四分之一版。共有107篇稿件位于要闻版面,占71.33%。三份报纸一共107篇消息,25篇评论,13篇专栏文章,3篇图片报道,2篇其他类型。整体来说,各家媒体对于记者节的报道比较重视,但并没有达到特别重视的地步,报道给读者的强势程度不够,稿件的重复率较高,评论类文章(社论为0)相对较少。

  (二)报道的内容特征

  1.报道角色。根据报道中提到的主角进行分类,对于记者节的报道主要分为记者、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体、其他四大类,因为广义上的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记者,所以本研究根据文章中所使用的范围概念将其单独分开进行研究。研究得出,一共有77篇文章主要角色为记者,67篇文章主要角色为新闻工作者,5篇为新闻媒体,1篇为其他。

  2.报道主题。本研究以报道内容为标准,将报道分为敬业精神、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公信力、职业属性、职业权益、职业品质、职业理想、生存环境九类。

  3.报道倾向。本研究将报道倾向分为正面肯定、中性描述、负面指责3个层面,分别编码为1、2、3。根据报道倾向的数值统计,又可以通过五级量表进行进一步深层次分析,即将1~3具体分成5级倾向,正面肯定、比较正面、中性描述、比较负面、负面指责。

  (三)报道主题、类型倾向分析

  1.报道主题与报道倾向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相关报道可以看出,报道倾向位于1.5~2.3之间,用5级量表(正面肯定1.00~1.39、比较正面1.40~1.79、中性描述1.80~2.19、比较负面2.20~2.59、负面指责2.60~3.00)来分析,大致为中性和比较中性。在这9个报道主题的倾向中,对敬业精神的报道更加倾向于正面,而对业务水平的报道更加倾向于负面。

  2.报道类型与报道倾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相关报道分析得出,消息的报道倾向均值为1.93,为中性报道;与均值为1.60比较正面的评论明显不同,从报道形式可以感受出来,这与评论肯定记者的功能、社会效益、社会使命、推动时代发展等方面不谋而合;而均值为1.31正面的专栏更加不同,专栏通过正面弘扬记者形象以及职业精神等来塑造记者的形象,与消息的无立场报道不同;而均值为1的其他类则收录了几篇职业理想、职业理念等方面正面肯定的报道,与消息截然不同。

  结  论

  笔者通过定量研究,得出关于媒体建构记者群体形象的四点发现或结论:

  第一,记者仍被赋予崇高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大量报道的关键词统计分析发现,如舆论导向、新闻事业、历史使命、职业责任、正确导向、记录者、瞭望者、见证者等等,记者在报道中一直是有一种历史使命的,这与中国的办报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新闻史上优秀的报人如王韬、梁启超、邵飘萍、黄远生、张季鸾等均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种责任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第二,记者是一个很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的职业。职业保障分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层面的,在采访中被拒绝、被殴打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是个人层面的,记者个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劳动成果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第三,媒体报道对记者的总体评价为中性。如图1所示,报道主题的倾向数值位于1.5~2.3之间,可以说其报道的总体倾向属于中性。在肯定记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又对当下记者群体中存在的道德滑坡、有偿新闻、新闻寻租等现象予以批判。不同报道主题之间的倾向均值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反映出媒体对于记者的报道倾向。

  第四,自媒体发达的今天,专业精神仍然被社会高度认可。新闻话语应该是具有理性色彩和批判思想的,这与过度的“使命责任”“自我满足”完全不同。

  参考文献:

  ①廖圣清 柳成荫 肖淼:《上海世博传播效果研究: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新闻大学》,2011年第4期

  ②周葆华:《“新闻工作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上海市民眼中的新闻职业形象调查分析报告》[J],《新闻记者》, 2012年第12期

  ③叶青青 倪娜:《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J],《新闻记者》,2002年第11期

  ④冯莉:《“富二代”媒介形象建构研究》[J],《新闻记者》,2012年第2期

  ⑤陆晔 潘忠党:《成名的想象》, 《新闻学研究》,1991年第4期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