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新媒体 > 正文

自滤:微博良性生态的再造

2013-11-29 09:55:02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刘明峥 许京宁

摘要:

  ● 刘明峥 许京宁

  “媒介是一个生命体和生态系统。”①生态学视角下,媒介内部各要素之间、媒介之间以及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在总体上保持和谐,形成与自然生态类似的系统结构,即媒介生态。当下,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成熟,其在融入媒介生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

  

  微博生态:具有“生命”特征的微博环境

  “媒介是在环境中,同时媒介本身也构成生产与传播环境。”②微博生态系统是媒介生态尤其是网络生态的一个子系统。微博生态,就是指微博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微博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的状态。微博通过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积极主动的信号流动保持动态平衡,形成具有“生命”特征的微博环境系统。

  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因子和环境因素。③在微博生态中,生态因子由信息因子和主体因子构成。其中,信息因子是微博生态的主要因子。微博生态的流动主要是信息的流动,信息的质量和流动的速率直接影响着微博生态的平衡。微博信息形式多样,既包括传统的文字、图画、影像,也提供链接、游戏、信息交互等电子服务,具有基数大、异质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主体因子是微博生态的基本因子。主体因子即人,人是微博生态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微博生态动态平衡的动力所在。微博生态主体包括用户和运营商,其中用户承担了信息的传者和受众的角色,运营商则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控制终端。环境因素是微博生态的外部因素,既包括微博生态分布的社会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行业环境,又包括微博生态运行的技术环境如微博客户端、服务终端、网络连接等。微博生态通过环境因素与外部生态发生关联。

  

  失衡:微博良性生态的脆弱

  微博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的有机整体性。在生态内部,信息因子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保持适度平衡,主体因子自身功能与需求保持动态和谐,人-媒体-环境保持可持续的相互关联,媒介间权利和资源的分配相对稳定。微博生态系统总体呈现平衡和谐、整体优化的良性发展。微博生态同样遵循“木桶原理”,生态因子的局部异化可能成为“较短的木板”,制约良性生态的发展,引发生态失衡。微博生态的失衡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微博信息的失衡。微博海量信息提高了微博生态的信息密度,信息垃圾增多,信息选择难度加大,信息准确性难以判断,信息影响力难以预测和衡量,信息意见趋同与争端分歧共存。尤其是在受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中,有效信息的匮乏使生态环境变质,微博谣言肆虐。

  二是微博主体的失衡。一方面主体属性存在差异。微博运营商与用户的地位不平等,微博用户的分布不均匀,意见领袖、普通用户和不活跃用户共同对微博信息环境产生信息压力和引力。另一方面,用户群出现从众和极化。信息生产者的特殊社会心理,信息传播者的沉默螺旋效应和群体无意识心理,信息接收者盲目从众,使变异的信息因子被快速生产、复制和传播;在群体意识下,个体更容易做出非常态的决策和判断,行为趋向极端化,这种极化效应也加剧了生态的紊乱。

  三是微博环境的失衡。当前微博行业制度和管理规定还不健全;理论研究有待发掘;媒介定位还不明晰;微博与其他网络平台、不同平台竞争环境各异;技术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微博生态处于多种外力的交叉作用之下,增加了环境的不稳定性。

  

  自滤:微博生态良性发展的有效设计

  微博自滤概念源于水体的自净。微博生态中的变异因子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下被净化或剔除,从而回归相对和谐的状态。这一功能即微博生态的自滤功能。“互联网在提供给人们新工具进行表达、传播的同时,本身带有‘自净’的平台设计。”④微博生态的自滤正是源于生态自身的有效设计。

  首先,微博特点构成了自滤的基本框架。在时间层面上,微博内容简短,操作简单,信息的发布与获取“零时差”;多用户平台使信息处理随时随地;信息直达目标受众和平等的“人际交流”有助于信息传播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在空间层面上,主体广泛实现了自滤的空间要求。微博用户数量多、层次广,扩大了信息在单位时间内的影响效果;传受双重的角色方便了信息二次或多次传播。另外,微博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也限制了单一信息的实际有效价值。异化的信息因子无差别湮没于微博信息之中或淡化于用户的注意力之外,从而达到系统自滤的目的。

  其次,微博社会化属性决定了自滤的基本效应。微博是具有高度社会化属性的媒介,人的参与是微博生态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微博生态满足了用户的表达欲,用户生产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议题或参与到既有议题之中,不同信息相互印证、纠错和补充,形成“无影灯效应”。⑤基于关系的传播方式强化了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和媒介素养,通过话题引爆、讨论深化、维持舆论多元互制和引导公共理性回归等方式引起舆论共振并重构舆论场,达到生态净化的目的。

  最后,用户理性强化了自滤的效果实现。微博用户在信息获取-再传播的过程中把关人的角色更加明显,信息甄别的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积极的信息介入,用户能动地补充有效信息、弱化冗余信息、筛除错误信息,成为微博生态自滤的重要力量。同时,普通用户对理性行为的积极回应有助于形成新的舆论中心和意见领袖,产生舆论凝聚力,打破“沉默的螺旋”效应对一般用户的桎梏,平衡信息因子的立场偏向,促进多元信息的相互印证。

  

  反思:微博自滤功能的阻滞

  微博生态的自我净化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即信息的充分流动、表达的自由和公众的理性。⑥虽然微博生态自我设计了自滤功能,但由于受众对单一信息投入的注意力有限,加之微博生态无差别的信息传播流动条件,作为生态自发反应的自滤行为时间周期长,效果也不明显,是一种消极的自滤行为。而微博生态要素主动发挥作用下的积极自滤行为,尽管能动性强、效果可观,却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掣肘。

  第一,信息流动和自由表达不充分。一方面,碎片化使讨论基于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自由的环境使讨论缺乏有效及时的引导和裁定,信息传受地位不对等,用户媒介近用程度各异。另一方面,部分信息难以有效自滤。敏感信息过滤迫切性要求较高,但信息获取、求证也更加审慎;专业性信息过滤介入门槛较高,针对性较强;业已提供的过滤信息由于字符的限制和信息的快速流动,信息的暧昧性并没有得到有效澄清。因此,微博中的讨论交流主要依靠用户自身的能动意识。

  第二,主体动因使微博自滤复杂化。首先,积极自滤对用户黏性产生复杂效果:微博生态混乱降低了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性,积极过滤行为又可能限制用户的权利和自由而使其转向其他平台。其次,用户的认识水平、媒介素养、资源掌握和心理态度等因素使用户介入程度各异。最后,有组织的策划行为产生虚假的舆论态势,误导了一般用户的意见趋向,干扰了用户的意见表达,增加了自滤的难度。

  第三,既得效果对自滤产生反作用。微博生态自滤的既得效果又会反作用于自滤行为。刻板印象影响了用户的信息选择和判断,用户的既有经验会使其对部分信息产生本能排斥,阻挠信息的正常流动;沉默螺旋效应使用户接收而不产生信息,信息的二次传播受阻;信息过滤引起的澄清效应形成污染惯性和依赖,误导用户以扰乱、污染生态的行为达到获取有效信息的目的;用户群体无意识引起从众流瀑和极化行为,微博生态既有舆论场的消解存在困难。

  注释:

  ①②③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4页

  ④喻国明:《“微博辟谣”是个伪命题》[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月6日第12版

  ⑤喻国明在《“微博辟谣”是个伪命题》中指出,每一个人的观点都可能有不全面之处,就好比每一盏灯都有“灯下黑”一样,而当所有知情人的观点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互相补充、互相纠错、互相印证、互相延伸的结构性关系,真相就会在这样的信息结构中毕现。这被称为“无影灯效应”

  ⑥肖珺 庞航宇:《微博自净功能与辟谣模式选择研究》[J],《现代传播》,2012年第8期,第139页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

  来源:青年记者201311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