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经历 > 正文

“创业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事”

2015-09-10 11:10:01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上   作者:万小广 蒋玉鼐

摘要:对话《财经》前副主编、“优恪”创始人兼CEO罗昌平。

  ● 万小广  蒋玉鼐

  2014年11月9日记者节当天,《财经》前副主编罗昌平通过微博宣布转型创业。2015年5月15日,罗昌平团队与德国杂志? KO-TEST合作创办的优恪网(okoer.com)正式上线,同款APP也在测试当中。

  最近,我们访问了“优恪”创始人兼CEO罗昌平,他详细介绍了这一项目的愿景、运营与未来规划,并谈了对媒体人创业与媒体转型的看法。

  “我们是当作事业来做的”

  访谈者:你在财经类媒体工作过多年,也是年轻的媒体高管,在外人看来顺风顺水,为什么还会选择转型创业?

  罗昌平:我2001年入行时,很幸运赶上纸媒最后的黄金十年。其实从《财经》辞职之后,我还有很多机会继续做内容,一些网站也发出过邀请。但做了十几年记者,我想改个道,做些不一样的东西!

  访谈者:你是怎么选择从事现在这个创业项目的?

  罗昌平:我初期对做这个项目不“感冒”,舍不得原来的那一块。说个故事吧——我在德国看到科隆大教堂,前前后后用了500年才建成,教堂就是一代又一代一点点累加。这让我比较触动。

  在这之前,我只想做很牛的稿子,追求短期效果。这之后,我想做一件长期的事情,只要这事有价值、有意义,可能短期看不到效果,甚至只做基石部分,成功失败无所谓。

  我们把“优恪”当作事业来做,希望踏实、严谨一些,做出真正的价值,没有抱着两年上市之类的急功近利心态。

  访谈者:你能具体介绍下“优恪”这个创业项目吗?它的主要产品是什么?想要实现什么功能?

  罗昌平:“优恪”,优质生活的恪守者。我们要做新媒体产品,包括网站、移动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目前优恪网已经上线了,也开通了微博、微信,客户端还在打磨之中,会是一个工具类APP。

  我们目前主要做第三方产品检测,并提供延伸服务,每周发布一份报告,希望建构一种商誉形成机制,降低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信任成本,让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也让大家都来关心家人、关心自己的生活品质。

  德国产品质量为什么这么好?跟?KO-TEST杂志等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努力是有关系的。过去三十年,?KO-TEST杂志总共检测过15万种产品,不断地监督和促进企业提升质量。

  访谈者:能否介绍下“优恪”的团队构成和组织架构

  罗昌平:一开始招人很难,因为既会德语又懂检测的太稀缺。现在我们团队有三十来人,大都是85后、90后。我们的组织架构跟IT公司很类似,主要包括资讯中心、运营中心、技术中心。资讯中心除了翻译检测报告,也会做产品背景调查,还要生产新闻。

  不是打假,不是维权,是产品推优

  访谈者:你们主要检测哪些产品?

  罗昌平:我们一开始想覆盖全部产品,但这个会分散力量,目前主要检测涉及女性群体的四类产品:母婴亲子、美妆时尚、食品饮料、家居家电等,第一年以国际品牌为主。

  之所以这样定位,第一,考虑到女性群体消费比较敏感,她们更关心产品品质,也更有购买主导权;第二,检测成本很高,比如九款奶粉的一次检测成本大概1.5万欧元,因为我们全都送到德国检测。目前本土检测机构要么不接受委托,要么接受了不同意发布结果;第三,就是周期很长,整个检测加上采写核实过程,至少需要三个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暂时没有涉及生鲜产品,因为没有冷链运输的配合,难以保证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变质。

  访谈者:你们做的检测有什么特点?与产品打假、消费者维权有什么不同

  罗昌平:一开始做这事,人家都以为我们做的是产品打假,像王海那样,其实不是;还有人认为我们做的是消费者维权,也不完全是;我们做的是产品推优,即提升产品质量,向消费者推荐更好的产品。

  要让厂商提升产品质量很难。打个比方说,产品满分100分,政府监管只是底线,60分合格就可以了;我们的检测想标出60到100分,帮助消费者发现优秀产品。这一块消费者没有知情权,而厂商有大量空间可以操作。

  政府部门说哪个产品不合格,大家会相信;但政府部门说哪个产品好,大家可能不一定相信。现在中国人不缺钱,但社会的信任度很低,信任成本很高,我们做这个的目的就是要降低信任成本。

  访谈者:“优恪”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罗昌平:目前主要是做线下活动。现阶段我们主要是把产品做好,把影响力做大。只要给社会提供价值,肯定能找到变现方式,这也是IT公司普遍的发展路径。

  其实有很多种现成的盈利模式,只是国内还不适用。?KO-TEST的赢利模式就是靠广告和杂志发行,年中与年底还可以做某一类产品的特刊或合辑,卖得很好。但这种模式在国内不可行,至少一开始不行,因为国内纸媒已经衰落了;再一个,做第三方检测要保持公信力,如果接受企业广告容易引起猜疑。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给企业做收费检测,帮助对方加强内部监督。比如一个企业让我们匿名采购它的产品,再送去监督,检测报告双方都不发布,仅用于对方的内控。但这个我们也放弃了,因为B2C的模式混入B2B的模式,一定也会受到质疑。

  我们对免费检测产品进行评级,得出哪些产品推荐购买、哪些产品谨慎购买等等,最终呈现的形态是一个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如果企业认可我们的检测,要使用我们的商标,则可以支付商标授权费用。

  还有就是自己做第三方电商,或者与超级电商合作。比如在大型电商平台上开设“优恪推荐专区”,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超越同质化,确保独立性与公信力

  访谈者:你们做的产品检测报告,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等媒体产品质量监督报道有何区别

  罗昌平:我们不做暗访,会有一部分调查,但更多的还是让科学说话。监督报道未必解决现实问题,但“优恪”的检测报告正在推动企业加强质量,并引导一种消费潮流和趋势。有个例子,今年2月我们做过一份德国婴幼儿奶粉检测报告,泓乐奶粉被检查出高含量氯酸盐,这种成分阻碍甲状腺吸收碘,可能对婴幼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虽然对方表示其产品符合安全标准等等,但在后来给我们的回复里承诺,在2016年将调整配方和改进生产过程,改用不含氯的清洁剂。

  另外,媒体为了监督报道所做的检测,没法像专业机构一样科学严密,比如取样、样本保存、运输、检测结果报告等等,都可能存在漏洞;此外,监督报道也是底线检测,即企业是否违反国家法律规定,而“优恪”的检测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找到产品可以提升的空间。

  访谈者:媒体监督的公信力来自采编与经营分开的制度安排,“优恪”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检测报告的独立性与公信力

  罗昌平:前面讲到,为保持独立性我们从源头上否定了很多赢利模式;其次,在业务流程方面,“优恪”不接受企业产品送检,坚持独立,通过线上线下调查选定测试品牌后,通过正规渠道随机购买测试样本,整个流程都会留存法律证据;此外,我们不仅拒绝企业公关,也不怕企业来找麻烦,“优恪”有专门的律师团队和经费来应对企业的法律诉讼,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法律。

  总的来说,来自企业的压力比我做舆论监督报道时要小多了。

  “不鼓动人人都去创业”

  访谈者你觉得从传统媒体高管转型为创业公司CEO,这两种角色有哪些差别?你的生活、工作产生哪些变化

  罗昌平:现在考虑的事情比以前多。原来做《财经》副总编,主要是关注某个领域,一年做出几篇好稿子,只需要考虑怎么花钱;现在不光要考虑怎么花钱,还要考虑怎么挣钱,还有方方面面的事情。

  我一天要接待十几批人,讨论各种合作,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大量非常琐碎的事情。

  访谈者:你认识的媒体人中有创业的吗?对媒体人创业怎么看

  罗昌平:当然有,已经形成一股风潮。但我觉得,不鼓动人人都去创业。我对创业的看法就是:创业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事。创业意味着个人资本、能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难。一创业你就会发现,非常烧钱。创业者不仅要去找钱,有时还得把自己的钱垫进去。像我还好,不需要去找钱,但前期还没做什么,就花出去400万元。

  媒体人创业是被逼出来的。一是过去的激励机制已经不存在了,那种一稿成名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重现;再一个,媒体人收入十多年没有变化,90年代一些媒体记者能拿1万多,现在差不多还是这个水平,可这十几年中国发生了多大变化?当然,也有少数媒体机构有创业氛围,比如网易有一帮人,李甬、唐岩、方三文等等,他们都出来创业,有创业氛围,能互相帮衬,容易对接资本,这也跟网易重视产品有关。

  访谈者:你怎么看待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前景

  罗昌平:3~5年内可能还很艰难,以前几千家纸媒的广告资源,都集中到新浪、腾讯这样少数几家大平台上。但长期来看,小而精的内容团队仍有价值。因为这些大平台也需要优质内容。一部分通过自己原创,一部分还是需要购买,扶持小的内容团队。其实,它们扶持的一些自媒体已经做得不错了,但现在自媒体的变现能力太低,不足以维持生存。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