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说法、做法、想法与算法

2015-10-10 09:40:16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作者:观其

摘要:对问题复杂性要抱持一种敬畏,最好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文/观  其

  有一种人,不说话不吭声就是失职。这种人就是新闻媒体的新闻人。在思潮纷呈、众说纷纭的当今年代,新闻人不仅要说,还得大声说,好好说,真实可信,以理服人。

  如何做到真实可信、以理服人?业界学界有很多经验总结。近来看资料,发现几则不无启发。

  一、搞清“说法”、“做法”与“想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房宁先生最近撰文《构建国家治理的政治学基础》,指出政治学研究方法亟须改进。其中讲到,社会政治事物有三种存在形态:政治意图、操作体系和理论表述,通俗地说就是:想法、做法与说法。“想法”是政治的意识形态,是各种政治行为的初始动机,表现为各种政治思想理论与主张,本质是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核心内容是实现利益诉求以及建构社会的各种方案。“做法”是政治实践与政治体制实际形态,简言之,是真实发生的事实。比如,在每个国家的“宪政体制”(即这个国家的宪法、法律及正式国家机构)之下,都有一个掌握和操作政治权力的一套“隐形体制”和权力主体,我们将之称为“权力结构”。“说法”是政治体系中的各种公开表述,表现为各种政治宣示以及各种政策、法律、规章等。在政治实践中,“说法”、“做法”与“想法”之间总是有距离的。“说法”既反映“做法”,又在修饰或掩盖“做法”,而有些“做法”又是没有“说法”或是与“说法”不符的。“做法”、“说法”背后的“想法”离社会现实最远,但又是社会进程的主观推动力。“想法”实现为“说法”与“做法”,但要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想法”总是会在社会现实中变形。发现事实,重现现场,这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方法。搞清“做法”应是政治研究的基础与基本功。在搞清“说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识“做法”与“说法”乃至“想法”之间的差异,往往是认识政治事物的重要途径,政治问题的内在矛盾及限制性条件往往可以通过这样的研究加以发现和认识。总之,把握政治的三种形态,可以全面地认识社会政治现实,否则就是片面的、肤浅的认识,甚至会导致误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8-26)

  二、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萧冬连的文章《关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讲到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有一个现象,凡事不从事实出发,甚至不屑于了解事实,而是价值预设,主义先行,依据一种理念包打天下。历史学者要守住自己的本分,避免把活的历史装进某种既成的理论框架内。结论必定是依据事实,而不是主题先行,六经注我。任何看似“深奥”的问题都可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吃透了它。历史学者首先应当尊重事实,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总是不那么肯定,一方面自知学识有所不逮,对事实了解有限;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态度,天生对问题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其实,所有人的观察都是“盲人摸象”,只观察到一部分真相。不相信谁参透了所有中国问题的真谛,掌握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命门。对那些视民众为群盲的自命不凡者,更应保持一个距离。许多事情还要看,最好不要把话说得太满了,这是一个史者应该保持的冷静。(《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1期)

  三、大江大河大心胸。朱熹说,“今人凡事所以说得恁地支离,只是见得不透。”“看道理,须是见得实,方是有功效处。若于上面添些玄妙奇特,便是见他实理未透。”“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愈细密,愈广大;愈谨确,愈高明。”“事至于过当,便是伪。”“天下更有大江大河,不可守个土窟子,谓水专在是。”“大着心胸,不可因一说相碍。看教平阔,四方八面都见。”(《朱子语类》)

  四、服务器算法语言正在改变舆论。厦门大学教授邹振东最近撰文《舆论正在进入一个服务器的时代》,分析9月3日阅兵日范玮琪晒娃被喷事件。结论是,搅起风波的不是网络“水军”,而是服务器,更具体地说,是服务器的算法语言。其实,我们早就被服务器所改变,博客微博自动生成的热门推荐,今日头条自动生成的推送新闻,打开屏幕自动弹出的相关广告,都有一个服务器,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你。服务器不仅改变着舆论,也通过舆论改变着世界。(社会科学报网)

  以上四则,政治的,历史的,古人的,技术的,都与新闻人相关。○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