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想象的共同体

2015-10-10 09:45:40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作者:张涛甫

摘要:“石扉客”对新闻学界直言批评,有不拿学界当外人的意思,将学界想象成“亲友团”,这有点一厢情愿。

  文/张涛甫

  媒体行业曾头顶光环和桂冠,风光无限,笑纳来自众行业的致敬和礼赞。这种职业优越感,一直坚挺多年,及至新闻民工和媒体屌丝出现,媒体的贵族精神开始打折,没想到,流年不利,每况愈下,这几年,传媒业简直遭遇断崖式跌落,接连好几个跌停,将其积攒多年的骄傲几乎“清零”了。

  一个行业会有生命周期,正如人有生命周期。遭遇苦逼的衰退周期,也许做什么都会不顺手,摸不到一张好牌。传媒业近些年即是如此,遭遇大熊市,绿肥红瘦,愁死了媒体人。这种遭罪的日子,此前少有。猛然遭遇寒冬时节,当事者对周遭寒意的感知会特别敏感,对温暖的渴求也格外焦灼。在这种心态下,媒体人急火攻心,发一些牢骚,纯属正常,无论圈内人撞上,还是圈外人路遇,都不必太当真、太计较。

  前些日子,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0周年院庆学术论坛上,媒体人“石扉客”(即新浪网副总编辑沈亚川)将心中积压的对学界的不满直率地表达出来。他批评新闻学界没有在媒体和记者们受到权力压力的关键时刻给予声援;相反,则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媒体报道操作层面的挑剔上。石扉客这一举动,等于跑到新闻学界的大堂里扔了一颗炸弹,让斯文尚存的学界情何以堪?!

  学界与业界因误解引发的怨念由来已久。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文人相轻”传统的新闻传媒版。此论有失公允。其实,新闻学界与业界的隔膜和怨怼与“文人相轻”没太大关系。在国外,业界和学界也经常提不到一壶去。比如,业界指摘学界纸上谈兵,故弄玄虚,弄出的东东只是书斋里的景观摆设。学界也瞧不上业界,批评他们流于短线作业,从经验中来,再到经验中去,没什么理论营养。所以说,新闻学界与业界,表面上近,实质上远,平时各干各的,各说各话,少有交集,难得交心。

  这次,“石扉客”直接把话挑明了放到台面上讲,把闷在心中的不满撂在桌面上说。他直来直去的话虽然不太中听,但态度真切,话说得实诚,这应该比在心里叽叽歪歪好。我们应该为“石扉客”的直言点赞,这种直截了当的发作,总比面子上一团和气、心底里给对方打“差评”要好。

  “石扉客”对新闻学界直言批评,有不拿学界当外人的意思,将学界想象成“亲友团”,这有点一厢情愿。学界也好,业界也罢,都不是铁打的营盘,只是想象的共同体。就拿业界来说吧,业界并不是精诚团结的职业共同体,更不是同气相求的精神共同体。新闻业界不是被某些外部力量划为三六九等,就是被人为切成这样那样的圈子。在很多时候,业界内部的分歧要多于共识。遭遇困厄的时候,在业界内部都很难做到守望相助,抱团取暖,还指望学界伸出援手,给予结结实实的支持吗?

  学界本是个清汤寡水的行业,别指望学界能慷慨大方地给业界施肥。业界不能奢望学界的理论能帮业界脱险济困。学界能做的,可能只有道义上点赞或者点蜡烛了。有时候,学界甚至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这就难怪“石扉客”窝火:要你新闻学界这个近亲何用?!

  不过,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寻思一下:业界自己都拧不到一块去,都不能做到把人心、人力攒到一起,还能指望学界过来施救吗?这不是说业界遭难,学界就应该袖手旁观、隔岸观火,而是说,业界应该先把自己圈内的人心整齐了,齐心合力应对外部之困。再说,学界也有自家难念的经。笼统地批评学界怎样怎样,是缺乏针对性的。别以为学界整天在搞文字游戏或忙于学术屠龙,同时,也不能把学界想象成人心归一、步伐整齐的共同体。现实中的学界也是被切成东一块、西一块的。学界内部在立场、利益、旨趣、套路等方面的分歧可能远比外界想象的大。指望学界把心思和声音弄整齐了去声援业界,这恐怕是一种奢求。有那么一些稀稀拉拉的声音,给业界声援或点赞,这即便不是一种常态,也应是一种新常态。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