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季鸾:“三骂”成名,“四不”奠基

2015-11-10 20:32:21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1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张季鸾认为,写评论千万不可有火气,但千万不可没有情感。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同情心与侠义心。

  文/高明勇

  张季鸾生前辗转多家报馆,但他名满天下,却是和《大公报》密切相关。《大公报》的口碑与影响之一,是其社论,而社论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敢言”,言他人不敢言,言他人不能言。

  张季鸾的政论,有名的当数“三骂”。

  一骂吴佩孚。1926年夏,北伐战争之后,吴佩孚连遭惨败。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吴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12月4日,张撰写社论《跌霸》:“吴佩孚独霸一时,为迷信武力统一之一人……识者不待其踞蹐郑州,早知其必演跌霸一剧矣。” 跌霸,原为昆曲剧目名。“吴氏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无之,但有气耳。”

  二骂汪精卫。1927年11月4日,张季鸾在《大公报》发表社论《呜呼领袖欲之罪恶》,斥骂汪精卫“特以‘好人为上’之故,可以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则直罪恶而已”,后来汪精卫果然堕落为汉奸领袖。

  三骂蒋介石。1927年,桂系倒戈,宁汉谋划合流,蒋介石下野,于8月13日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定于同年12月1日举行蒋宋婚姻。12月2日,张发表《蒋介石之人生观》:“离妻再娶,弃妾新婚,皆社会中所偶见,独蒋介石事,诟者最多,以其地位故也……为国民道德计。诚不能不加以相当之批评,俾天下青年知蒋氏人生观之谬误。”并针对蒋介石因刚与宋美龄结婚而“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并“确信自今日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的说法,以犀利尖锐的笔触指出“蒋氏人生观之谬误”,“一己之恋爱如何,与‘革命’有何关连哉”,“夫何谓革命?牺牲一己以救社会之谓也。命且不惜,何论妇人?”

  三骂之人,皆为一时之政客,乱世之枭雄。言辞犀利,符合张季鸾一贯的写作风格:“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纯拙之笔,写尖锐之文。”

  社论写作风格的背后,是著名的“四不”方针。1926年9月1日,有感于“报业之厄运,至今日而极矣!”张季鸾在天津《大公报》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提出“四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简单来看,所谓“四不”,就是强化独立性,主要是出于对政治力量、商业力量、谋私动机、民粹主义的警惕与规避。

  1931年5月22日,《大公报》发行一万号时,张季鸾发表社论纪念:“自英君敛之创刊,以至同人接办,本社营业,始终赖本国商股,不受政治投资,不纳外人资本。”就是强调从经济的独立到办报立场的独立。如果没有经济的独立,言论独立只能是奢谈。此外,当时有人赠送近万元给张季鸾,他拒不接受;又有某位政要请他出任某部部长,也遭到拒绝。

  1936年4月1日,张季鸾在《今后之大公报》中再次明确:“要求同人尽可能地剖析事实,衡量利害,不畏强权,不媚时尚,期以工整健实之主张,化全国各种感情思想上之歧界。”

  当然,就政论而言,作为《大公报》首任总编辑,张季鸾笔下,题材涉猎广泛,内政国事,抗战前途,国际外交,新闻报刊与言论自由,均有关注。以言论自由为例,如《国府当局开放言论之表示》《关于言论自由》《论言论自由》《改善取缔新闻之建议》等。

  比较传奇的,是徐铸成回忆张季鸾写社论的场景:“当时,《大公报》的社评是刊在第二版下部。广告多了,地位会被挤缩小。他动笔前,先问排字房留下多大地位。有两千字他就写足两千,一千二就写一千二,不要加条或抽条一般凑合版面的办法。遇大问题字数少了,他也能‘畅所欲言’;小问题而篇幅大,他也能旁征博引,句句扎实,不使人有勉强拉长的印象。有时写到一半,忽然来了更重要的新闻,决定易题重写。为了‘抢时间、争速度’,他写好一段,裁下来先付排,接着写下去,边写边付排。全篇付排后,到小样打来再加润色。还有,最后来了新闻,社评必须修改、补充时,他能划去一段,补上一段;划去几个字,补上几个字。排字房不须硬挤,不会影响行数,还可准时打版、付印。”

  对于如何写评论,他曾提出,评论记者的起码条件,“要有人格与修养;千万不可有火气,但千万不可没有情感。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同情心与侠义心”。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部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1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