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有时值钱的不是观点,是事实

2016-06-12 10:18:24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  当态度和观点成了一门生意,它们将无法令人信服。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出自伏尔泰的名言,似乎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人人发声的底气所在。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权利与权利间是平等的,所以谁也无权干涉别人。似乎只要尊重这份权利在先,就能获得舆论场的百花齐放,同时一片祥和。

  现实却并非如此。每个人说话都会用信奉的事实做依据,拿自己的标准做判断,结论也千奇百怪。当观点与观点对决,最容易迸发的不是思想的火花,而是口水战甚至骂战的火苗。这样的唇枪舌剑,“我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看客们的论战,随着新闻热点频繁开启,论点琐碎、论据单薄,但战斗力极强。

  近期“雷洋之死”事件不断发酵,有屠版之势,仅报道中雷洋名前的头衔就够看客们大战一天。最初,雷洋以“人大硕士”的名号走进公众视野,随后被知情人透露其早已于四年前毕业,显然再称呼“人大硕士”已经不妥,然而“发出去的新闻泼出去的水”,已经覆水难收,“人大”“硕士”这两个关键词在传播过程中已经很难被摘除出去。也有群众很快看穿这个套路,不过马上就盯上了雷洋的现今职务。所谓的“中国循环协会某中心主任”,立刻取代“人大硕士”成为新的头衔,继而引发热议。假如“人大硕士”散发的是青春且高素质的气息,那么“某主任”的名号则暗示着不检点甚至违纪违法的官员,显然更具话题性。

  所以,“提早醒悟”的这拨群众便居高临下指责滥用“人大硕士”的名号过时且有哗众取宠嫌疑,前者也不甘示弱,直接点明暗示雷洋是官员的称呼在误导舆论,激起人们的仇贪情绪。双方各执一词,仅这个细节就大战三百回合。

  所以,战果真的有意义?事实上,雷洋只是个名字,他的死和职务、学历、身份无关。假如一定要评论,不应该刨去一切称呼、头衔,把其当做一个具体而普通的人看待?细枝末节的争论占据舆论场太久,值得挖掘的真相反而被冷落在后。

  “雷洋事件”引发的论战还有很多,几乎每天打开新闻网站和社交工具,都会有源源不断的观点向读者涌来。“嫖娼拒捕论”“警方不当执法论”“身体健康也会猝死论”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有时互相矛盾,却全部依附在同一个事实上。每天挤牙膏似的事件新进展,都能收获新一轮观点混战。即使战果未分胜负,即使参战的人互不相识,只要人人发表自己的观点,炒热整个事件,换取满满的参与感和辩论的快感,事件最终结局已经不再重要。

  意见领袖在哪儿?似乎已经少见大V们的身影。原来观点市场的散乱,背后却是网络ID的洗牌。曾经在微博上叱咤风云的公知大V们,这一两年日渐消停。梳理近两年的大事件,大V们似乎很难再引导舆论,鲜少出现在热点新闻的舆论中心。

  长江后浪推前浪。经过数轮的洗牌,伴随着大V们的没落,网红强势崛起,取代前者占据舞台中心。虽然网红逐渐成为焦点,但他们是极少参与时政讨论的。一旦舆论场风向被网红把持,话语权被他们掌握,你就会发现他们长期占据着热搜榜单和新闻客户端,网红的一举一动都透着娱乐至死的味道。

  然而,他们很少被认为也没有很强的欲望成为意见领袖。因为对网红而言,注意力经济不是一个学术词汇,而是要拿去变现的交换物。注意力最重要的是变成粉丝经济、变成淘宝店流量、变成毫不犹豫的下单。如果他们有新闻观点,他们看中的也并不是自我表达,而是想吸引人的眼球,最终依然落实到生意上。

  当态度和观点成了一门生意,它们将无法令人信服。曾经热衷观点营销的意见领袖们影响力日渐式微,网红虽红但只能在舆论场昙花一现,无法引导风向。在群众观点泛滥的情况下,稀缺的是具有意见领袖意义的观点,更稀缺的是观点的土壤——事实。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