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新闻旺季

2016-06-12 10:43:26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上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新闻拥挤的背后有必然的逻辑,我们无法在短期内逃脱。

  今年五月非同寻常,特别热闹,新闻事件令人目不暇接。

  “五一”小长假,魏则西事件舆情爆发,引发公众对百度的猛烈炮轰。百度的危机公关非但没有让公众的愤怒降温,反而激起更加汹涌的舆论怒潮。此后,随着新料的曝出,舆论路线图发生了新的变化:莆田系和武警二院成了众矢之的,峰回路转,百度的难关似乎渐行渐远,舆论烈度渐呈走衰之势。这是百度求之不得的。有时候,舆论洪峰来临,惊涛拍岸,躲都躲不过,当事者度日如年。但舆论退潮,也会像剧院散场,转眼就一地鸡毛。特别是遇到舆论“追尾”,会出现舆论事件的连环套,一个还没来得及展开,后来者就超车抢了风头。喧嚣的五月就遭遇多起舆论事件的“追尾”。

  比如,还没等及围观者从魏则西事件中缓过神来,又一例惨烈的杀医案爆发:广州医生陈仲伟5月5日在家中被20多年前治疗过的病人袭击,伤重不治身亡,再次引爆人们对医患矛盾的关注。此后,劲爆的新闻一出接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

  5月7日,北京市民雷洋在离家去机场接人路上,被昌平警方以“涉嫌嫖娼”控制审查,意外身亡。截至笔者写作此文时,雷洋事件的谜底尚待揭晓。人们无不担心,如此惊悚、劲爆的公共事件,会不会搁浅在路上,成为“烂尾”新闻?

  5月13日,令计划涉嫌受贿、非法获取国家机密、滥用职权一案提起公诉。想当初,令计划案是一个爆炸性新闻,中外舆论为之哗然。但令计划被公诉的新闻,激起的舆论波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为什么舆论反应会此一时、彼一时?

  5月14日,湖北、江苏等地的家长担心一些高校缩小招生规模,特别是位于本省的重点高校减少在当地的招生规模,群情激奋,呼吁教育公平,引发多地的争论。

  5月19日,业界传闻已久的澎湃新闻CEO邱兵离职一事正式得到确认,一时间成为刷屏级的热点新闻。邱兵离职,引发传媒业界的广泛猜想。离职后的邱兵,获得了亿元级的创业资金支持,主打短视频内容创作。在此之前的3月,澎湃新闻总编辑、《东方早报》副总编辑李鑫已辞职。

  5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更替。在位8年的马英九卸任,民进党领导人蔡英文接任。台湾政治进入蔡英文时间。在就职仪式上,蔡英文的演讲引起两岸舆论的高度关注。

  上面简单列举了几件发生在5月的新闻事件,这些新闻事件拥堵在一个时间段,造成了新闻的扎堆反应。笔者写稿之日,五月的新闻热播季尚在延续,下一集的剧情究竟如何,仍然充满悬念。如此密集的新闻“赶集”,让今年的五月变得热闹非常、拥挤不堪。其中有不少新闻,没有成为热点新闻,但若它们发生在新闻淡季,就有可能成为“头条”新闻。撞上了新闻拥挤的五月,它们就沦为背景新闻了。

  为什么在今年的五月出现如此多的重磅新闻?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成分。比说,雷洋事件和广州杀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而且发生在多事的五月?对此,我们很难用一个明晰的因果链条将其解释得清清楚楚。假如抓嫖的警察撞上的不是雷洋,而是张洋或李洋呢?如果遇到的不是昌平警察呢?如果陈仲伟医生遇到的不是有精神病的患者?如果事发当天陈医生不在家?如果……当然,残酷的现实不允许“如果”,冥冥之中,似乎有一根线在牵着人的命运。过滤掉那些形形色色的偶然,“必然”的河床轮廓可以凸显出来:社会张力升级、“结构性怨恨”加剧、利益互撕、官民互信缺失、意识形态对冲、精英与草根对立、社会共识撕裂等等,这些皆不能说是偶然的,这背后有因果、有清晰的逻辑轨迹可寻。

  但愿五月之后的岁月,新闻不再拥挤。

  也许,这只是一厢情愿。因为,新闻拥挤的背后有必然的逻辑,我们无法在短期内逃脱。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