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教育节目必须讲操守

2016-06-12 10:45:37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过度娱乐化的中国电视的理性回归和价值引领,是我们衷心的期待。

  4月18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全新改版,其中标志性的动作是在双休日晚间黄金时段推出谈话节目《请教请教》。对于电视台的主管者和操作者来说,此举着实需要些勇气。

  这是因为,双休日晚间是电视节目竞争最为惨烈的时段,各电视台特别是各大卫视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参与蛋糕的争夺,一般来说,最具竞争力和最有收视率的节目都在这个时段。因此,引发了“满屏真人秀,生活在哪里?民生在哪里?”之类的追问。也因此,以唱歌、相亲、奔跑、旅游、亲子、厨艺为收视率竞争点的中国电视在双休日的晚间时段显得异常热闹,想找个安安静静说些什么的节目还真不容易。

  现在,《请教请教》向我们走来。这里,我以自己在这档节目的一次嘉宾经历现身说法。这期节目的主题是关于 《反家庭暴力法》的。很明显,节目的法律厚度和时政力度一目了然。

  尽管我经常在电视上做嘉宾,但做这期节目前还是做足了功课,因为我的一些知识短板必须弥补。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家庭暴力简单理解为动手打人,因为“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反家庭暴力法》明确界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显然,家庭暴力没那么简单,语言暴力被法律明确认定为也是家庭暴力的表现,因为“经常性谩骂、恐吓”虽没有动手,但这样做也是违法行为。这样的法律盲区的澄清,比起没完没了的“去哪儿啦、出游啦、相亲啦”不是更具启迪民智的作用吗?不是更应该成为电视的责任与担当吗?不就是电视的稀缺资源吗?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比较也包括自己和自己比,《请教请教》也是这样。这档节目最初也是一脑门子官司的集散地,大呼小叫的家庭纠纷充斥其间,所谓电视节目的滥情、苦情、矫情可见一斑。而改版后的《请教请教》节目回归到青少年成长家庭教育类问题,打破单一简单的访谈形式,打造灵活多变的样态,以访谈类为主,综艺形式为辅,精心设计心理测试、情景在线环节。从以官司为主到以教育为主,从“这日子没法儿过了”到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大概就是我们呼唤的中国电视的情怀和关怀。

  《请教请教》能够进入双休日的电视播出黄金时段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贯坚持。去年,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晚间准黄金时段推出以《博物馆之夜》《国史演义》《揭密》为主打的专题片节目带,给中国电视以文化的亮色,单就“博物馆”“国史”这样的关键词而言,已经显示出节目的厚重和底蕴。“博物馆”“国史”在电视的黄金时段播出,凸显的不仅是电视的品位,更是教育的本质。而我作为职业的电视研究者,对教育电视的认识和理解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演播室开始。

  2010年新年伊始,中国教育台推出一档评论节目《仰望星空》。栏目名称是康宁台长起的,主持人别出心裁地“内部挖潜”——由本台的研究室主任张志君担任,我来担当新闻评论员,再根据选题找一位嘉宾。具体制作由新闻中心承担。我们在《仰望星空》都说些什么呢?做样片时,我们的选题是“钱学森之问”。第一期的选题是“低碳”,接下来陆续有以《时代》周刊年度人物为题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以《男孩危机》为题的“男孩真的危机了吗?”以电影为题的“国产大片是烂片集中营吗?”……节目的定位高端,追求形而上,我们会提到黑格尔和康德,会吟诵李白与杜甫,会毫不讳言坚持核心价值观。

  “人文教育,点赞青春”,中国教育电视台重新起航。过度娱乐化的中国电视的理性回归和价值引领,是我们衷心的期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