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又到一年毕业季

2016-07-10 01:01:0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7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原来被担心不成熟的一代,在该成熟的年龄还是踏实地成熟了。

  最近,《深圳商报》上的一条消息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90后端起摄像机想表达什么?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2016年广电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不撒野独立短片展”上,主持人调侃:“不撒野”应该这样读:不,撒野!

  这届毕业生的拍摄热地是潮汕地区,10部片子里有4部是潮汕题材,讲潮汕方言。内容则从工厂欠薪到留守儿童,从女性解放到校园暴力,从租赁女友到大学生村官……几乎囊括了当下社会中的各个热门话题,现实、接地气。他们有的在回望父辈走过的路,有的抒发自己从小积攒的不平,还有的在调查和了解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揭开真相的幕布。

  人们普遍以为90后是相对关注自我的一代,但这些90后的广电专业学生端起摄像机自由表达时,他们对现实的关怀、批判、揭露、嘲讽一点不亚于他们的父辈。在该撒野的年龄,在选择的题材和内容上,他们既没有撒野也没有跑马。

  看到这里我真有些心动,很想看看这些毕业生到底拍了些什么。特别是“在该撒野的年龄,他们既没有撒野也没有跑马”。很显然,如今的青春影视剧“三宝”——堕胎、车祸、恋人跟了别人跑——明显误读和误导了一代人。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这些90后毕业生的作品是“去哪儿啦”“奔跑吧”之类的“现象级”,或者是微电影、网络剧的时髦级,在有些人看来,才更像是“撒野的年龄”的必然表现?

  说到这里,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谁的青春撒过野?就算我们这帮50后,当年被称为“时代的宠儿”的77届、78届大学生,没有找工作的担忧,没有“拼爹”的自愧不如,但成家立业毕竟是躲不过去的,排队分房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我非常清楚地记得;1983年秋季,当我兴冲冲地怀揣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那时候的含金量可比现在高多了)来北京报到时,出了北京站却找不到接站的工作人员,只好和一个同学雇了辆“板儿的”把行李拉到宿舍,这个“下马威”实实在在地告诉我:这个世界不是给我们安排的,要碰到的烦心事还多着呢!

  的确,现实不能回避,更不能逃避。今天的高校早就不是什么“象牙塔”,我甚至怀疑还有没有象牙!在斯文扫地、颜面尽失、教授也疯狂的地方,我真心地希望90后的学生能尽快地接触并融入到真实的社会,并且令人信服地看到“他们对现实的关怀、批判、揭露、嘲讽一点不亚于他们的父辈”。也许他们一时半会儿还拍不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之类的东西,但我更相信他们不仅“不亚于他们的父辈”,而且一定能超越他们的父辈。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细读这篇关于毕业季的新闻,一代新人的时代特点清晰可见:这次展映的10部短片,每部的制作经费均在2万元左右,资金是由毕业生们通过网上众筹、企业赞助等形式筹集而来。他们几乎都是众筹小能手,开一个微信公众号,从网上众筹到后期宣传,个个超额完成任务。原来被担心不成熟的一代,在该成熟的年龄还是踏实地成熟了。

  实现梦想靠互联网,面对90后,我服老,也服气。撒野的年龄,不敢奢望他们自强不息,只要能够自食其力,父辈的人便心满意足。同样是2万元,是父辈的收入还是他们的众筹,实在有太大的差别。

  又到一年毕业季,同样是《深圳商报》的一个头条十分引人注目:“华为上千人年收入过500万?”新闻中引用了一位华为员工这样的发帖:华为是“一家适合无背景的普通工科男毕业后奋斗的地方,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门槛不算太高,可以把努力换成钱的地方”。真心希望我们的文科男、特别是文科女都能够顺利找到和这位工科男同样的工作。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7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