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飞机上的《环球时报》

2016-08-10 16:21:05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上   作者:张涛甫

摘要:  《环球时报》能在纸媒“寒冬”中“傲霜斗雪”,有很多独家优势同侪难以望其项背。

  如今纸媒行情一路走跌,时不时会传出消息:××报纸停刊了。但有些纸媒似乎不受大行情的影响,甚至活得很滋润,《环球时报》即是一例。

  在媒体圈,《环球时报》是一家存有争议的媒体,正如其总编辑胡锡进一样。但争议归争议,丝毫不影响它“洛阳纸贵”。《环球时报》能在纸媒“寒冬”中“傲霜斗雪”,有很多独家优势同侪难以望其项背。《环球时报》是能把政治正确和市场正确结合得特别好的纸媒,这是它在纸媒寒冬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如今日渐凋零的城市报摊上,你不难看到《环球时报》,而且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报摊上,几乎都能见到《环球时报》,这说明了《环球时报》的市场影响力。说及市场影响力,曾经,都市报一直是媒体市场的大户,但近些年,处境最为惨淡者就是都市报了。《环球时报》同属纸媒,为什么能成为“例外”?

  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内地各大机场,都可以见到《环球时报》,它甚至可以直接进入飞机舱内,成为空中阅读的标配。这一点,可不是一般纸媒能做到的。

  也许你会质疑,能进飞机舱内的,并非《环球时报》一家,其他纸媒也能进,比如,在经由上海的航班上,能见到上海的《东方早报》《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之类的纸媒;经由北京的航班上,常见到《新京报》《京华时报》之类的京城纸媒;京沪之外的其他内地机场,也会有一些地方纸媒进入乘客视野。但那些有幸挤入舱内的地方性纸媒,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露脸,难以做到像《环球时报》那样“全国流通”。只有《环球时报》牛气地做到全覆盖,也就是说,你在内地乘坐任何一个航班,似乎都有机会看到《环球时报》。

  为什么《环球时报》有这个本事?有一种解释:是因为《环球时报》政治正确。但仅靠政治正确是搞不定乘客的。毕竟,乘客在机舱内的身份是顾客和消费者。《环球时报》能成为空中标配,不仅因为它有政治正确的成分在,还因为它遵守市场规则,能较大程度地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环球时报》能恰到好处地拿捏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的“黄金分割点”。它给读者提供的内容主要是国际时事资讯和观点。在国内同类媒体市场中,《环球时报》的受众定位是精准的,关心世界大事是多数人的业余偏好,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人,似乎都有兴致关心国际时事。《环球时报》抓住人们这方面的需求进行市场深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就是说,《环球时报》在时事资讯市场化方面做得相当成功。《环球时报》的媒体立场,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色彩,这是它政治正确的一面。如果没有这一点,仅靠市场,它同样难以成功。它是政治和市场两头讨好,才获得如此的成功。

  空中阅读是一块特殊的市场。这块市场的消费者多是精英阶层。如何满足这部分人的空中阅读需求?仅靠航空杂志提供的那点“零食”显然不够。《环球时报》的内容定位和出版周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空中消费者的需求。相比之下,地方纸媒提供的多是“地方性”信息,不及《环球时报》那么“高大上”且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有人说,《环球时报》之所以能进入机舱,关键是有“看不见的手”助推,其实,我认为,即便按照市场游戏规则去玩,《环球时报》也是有竞争力的。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