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媒体报道勿“近视”

2016-09-12 15:27:14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9月上   作者:张涛甫

摘要:  一些媒体以及由其呈现的舆论目光短浅,眼界狭窄,总是盯着眼前的一些动静,记忆周期极短。

  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激起了国人爱国“荷尔蒙”的井喷。活在媒介时代的国人,无不沉浸在中国女排夺冠的狂欢中,曾目睹、见证过上世纪80年代女排鼎盛荣光的人们,又一次被带入久违的理想主义共振情境中。知情人都明白,没有郎平,不可能有中国女排的今天,因此狂欢中“拥挤”着对这位力挽狂澜的中国女排主教练的礼赞。

  殊不知,正是这位将中国女排从低谷推向巅峰的郎平,曾一度背负着“卖国贼”的骂名。8年前北京奥运会期间,郎平率领美国女排在小组赛中击败中国女排,中国女排最后摘得铜牌,那时舆论上喧嚣着“汉奸”“卖国贼”的骂声。后来,让很多国人大跌眼镜的是,背着“汉奸”“卖国贼”恶名的郎平居然回国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她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同时将国际视野和职业精神带进中国,将一个二流球队带进顶级球队之列。这次里约奥运会的金牌之路虽然一波三折,但最终不负众望。

  由上可见,一些媒体以及由其呈现的舆论目光短浅,眼界狭窄,总是盯着眼前的一些动静,记忆周期极短。新闻舆论虽有喜新厌旧的习性,但不能不长记性。媒体需要关怀当下,但不能“近视”,要有大视野,有长线记忆。前不久,一个当红演员“后院起火”,引发了数以亿计的围观,而“8·15”抗战胜利日这么重要的日子,则被淹没在无边的口水之中。一个演员的家事,居然把大家“鸡血”成这样。这种无底线的娱乐,将媒体和公众几乎悉数卷入,几乎没多少人想起“8·15”。

  难得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是健忘的,也不是所有的媒体人选择集体失忆。还有一些零星的灯光和烛火,留守在记忆的暗处,它们时不时地提醒大家曾经发生过一些不该忘却的事情。

  比如,凤凰网评论的表现就不同凡响。股灾1周年、“东方之星”号沉船1周年、汶川地震8周年、南京大屠杀78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30周年,都有凤凰网评论的声音。凤凰网评论提及,切尔诺贝利这场被称“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在世人的记忆中似乎逐渐被淡化,受害者好像也已成为历史的背影。新闻评论要有记忆使命,不能仅仅盯着眼皮底下的一些热点,要从长线的视野中提醒人们:曾经的过往,在公共记忆中不能全部清空,有些刻骨铭心的事件是不能忘却的。

  媒体是用来记忆的,不是用来忘记的。对于人类而言,遗忘是一种宿命。有了语言文字以及媒介工具之后,可以帮助人类拒绝遗忘,从而让记忆得以延续,但语言文字以及媒介工具作为社会性的“他者”,在帮助人类记忆的时候,不得不对记忆进行选择,因此,那些经由语言文字和社会媒介得以记录的记忆,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忆,与原始真实之间,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大众媒介崛起之后,集体记忆进入大众媒介时代,无论是早期的报刊时代,还是后来的广播时代、电视时代以及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都对集体记忆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媒介时代对集体记忆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往往是不同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一则取决于媒介的物质性效能,二则取决于其社会性效能。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资源和文化发明使得某些形式的表达、表征和交流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这些物质条件也局限了其他形式的表达、表征和交流活动的实现。换句话说,一种大众媒介既具有解放的功能,也具有束缚的功能。大众媒介的解放功能和束缚功能,不仅取决于技术,也取决于应用技术的社会。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9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