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所谓的“精准”,必然的“模糊”

2016-10-09 13:40:27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9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人的复杂性,消费行为、消费观念的复杂性,必然给广告的投放带来诸多模糊性。

  前些天,华尔街日报道说,宝洁这个全球最大的广告主,将减少在Facebook上“精准投放”的广告费用,因为投放效果并不明显,并加大了对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投入。

  为什么“目标精准”,效果却一般?这种情况,在媒体界不鲜见,在自然界也不鲜见。有一种鸟,叫椋(音liáng)鸟,喜欢成群结队飞行。在意大利某些城市,椋鸟冬季为了取暖,成群飞临城市上空,成为当地一大景观。这么多“小鲜肉”,吸引了鹰隼。一只鹰隼拼命冲击一个或许由几万只甚至更多椋鸟组成的鸟群。“鲜肉”就在眼前,但鸟群迅速变换队形,鹰隼总是捉不到,最终无功而返。动物专家揭开了谜底:鹰隼每一次冲击,椋鸟在闪电配合变换队形的同时,众多的鸟也对鹰隼形成干扰,让它“不知道该逮哪一个”。

  鹰隼目标明确,就是椋鸟,属于“精准投放”。但过多的、重复的、密密麻麻的椋鸟干扰了它,让它无所适从。换句话说,它对目标的“精准投放”,遭到了目标自身的严重干扰。

  新媒体的精准投放,也是如此。绝对的“精准投放”,在大众媒体中几乎不存在;或许它会在某一个家庭出现,比如你知道女儿的喜好,于是对她说:“这本书是你喜欢的类型,买一本?”可是,一旦离开了这种具体的、特定的空间,“精准投放”就变得困难了。并不是说“精准投放”的理念错误,而是说,这个概念本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虚伪性和模糊性。

  这种虚伪性或许成分不高,却客观存在。分析起来,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忽视了人的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就好比椋鸟群一样,简单说来,它就是一个鸟群;但动物学家告诉你,这种鸟相互之间感应、配合、组队的能力,地球上能与之匹敌的不多。变化太迅速、组合太复杂、反应太敏捷,让鹰隼目标准确却难有作为。

  所谓的广告“精准”投放,道理与此完全相同。比如,楼宇电视广告算是“精准”的,对准了高档写字楼、高级白领。高级白领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作为高级白领的人”却是一个复杂的物种,并不会因为戴上了“白领”的标签,就只会购买电子设备、高级轿车,他们也需要吃喝拉撒,也有低级需求,甚至有一些摆不上台面的需求。

  人在“人前人后”的不同,也让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需求。广告投放可以精准到一个人、一个地域,却无法精准到这个人的具体时段、具体场合。所以,当我们把广告“精准投放”到某个位置、某台电脑、某个人的手机上时,这种表面的精准,并不能遮盖消费需求上的模糊;依然有很多广告投放甚至大多数的广告投放,是无效的。“投放一次就带来一次消费”的“精准”,永远是理论上的。

  当然,广告商也不会傻到追求“理论上的精准”,但人的复杂性,消费行为、消费观念的复杂性,必然给广告的投放带来诸多模糊性。

  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越是精准的、高档的人群,“自主性”越强,越不容易受广告的影响,对广告的抵触、逆反心理越强。问题于是产生:即便从物理角度上实现了“精准投放”,却无法达成心理上的“精准”,投放效果自然会打折扣。

  其二,部分“精准投放”的广告形式,存在着一定比例的“误导入”;或者说,这种“精准”是存在冗余和模糊边界的。典型的例子是搜索类网站的所谓“精准投放”。比如,你输入某个关键词,如果这个关键词和某些商品存在关联性,那么,不少与之有关的商品广告就会在网站出现。抛开“搜索关键词是否属于用户隐私”问题不谈,单就这一所谓的“精准”而言,就存在很大的模糊性、虚伪性。很多人搜索某个关键词,并非出于购买意愿,或许仅仅是因为工作,或者为了完成某个文案而已。随之弹出的诸多关联广告,往往令人哭笑不得。

  其三,“精准投放”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典型的是淘宝网广告。如果你在淘宝上购买了某一物品,随后淘宝会主动提供给你诸多同类广告。问题是,东西我已经买了,难道还要再买相似的吗?这至少说明,“精准”只是一个机器,没有头脑,无法智能挑选。或许在它具备人工智能之前,这种“模糊性”难以避免。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9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