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董时进:心系农业,追求专业

2016-10-11 14:25:42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从专事农业研究,到创办农刊,董时进意在传达有益于农民的知识,做农民的喉舌。

  相对于其他言论家,董时进进入我的视野相对较晚,原因无他,他是一位被农学界“借”走的言论家。

  言论史上,知名的言论家大多出身报刊社、大学,所从事的专业,大多是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从这个“经验”看,董时进算是一位“异类”——他一生心系农业,视农业为毕生追求。或许,也因为此,他成为言论史上被遗忘的知识分子。

  知道董时进,是源自好友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引用的董时进的几句话:

  “我素来认为要知道乡村的秘密和农民的隐情,惟有到乡下去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去居住。依着表格到乡下去从事调查,只能得到正式的答案,正式的答案,多半不是真确的答案。我因为要明了乡间的情形起见,早想回到我乡村老家去住些日子——不是去做乡村调查,只是去居住,希望藉着居住,自然而然地认识乡下。”

  这段话,摘自董时进民国二十一年在《独立评论》的《乡居杂记》系列文章。

  这种“乡居”方式,让董时进对“乡村的秘密和农民的隐情”洞察一针见血。对于农民送孩子读书,他说:“乡下人送子女入学的目的,是要他们成‘读书人’,要他们在地方上可以站出来说几句话,到县衙门可以同知事会面,在乡下可以使别人畏惧;他们不但要不受人欺侮,而且要说的话人家都依从。在乡下人看来,这才是教育的用处,至于学什么职业,他们倒反不重视。”

  董时进(1900-1984)是四川省垫江县(现属重庆市)人,192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他曾任重庆西南体育专门学校名誉校长、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并执教有年。1934年任江西省农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所长,在此期间,他成立了“中国农业协进会”,1940年为“国际农业协会”接纳。

  纵观董时进的一生,志趣在农,与“农”字结下不解之缘。他为农师,任农官,办农刊,立农会,建农党,创农场,著书立说,多是言必称“农”。1986年,政府给大新农场的补偿款2.6万元人民币,他早有遗嘱,捐赠给西南农学院作为奖学金。

  董时进曾创办“现代农民社”,并于1938年在成都(1939年迁重庆米花街)自筹经费主编《现代农民》月刊,全国公开发行。其间,在日本飞机轰炸中,三易地址,三次被炸,毁稿毁版,坚持出版。

  从专事农业研究,到抽空创办政论刊物,和董时进的政治观念有关:“谈论时事的刊物,恐怕要数中国最多,但是价值之低与销路之窄,恐怕也以中国为第一。”他认为中国所需要的,是“少数有价值的刊物,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在《现代农民》发刊辞中,董时进宣称,一是要传达有益于农民的知识,一是要做农民的喉舌。月刊内容分政论、农业科技、农人之声和通俗文艺三部分。

  他先后撰写《保长的威风》《骇人听闻的乡长》《一个佃农吃了地主的亏》《役政的弊端》《征粮舞弊应处死》等评论,反响巨大。甚至,他还写了《请政府禁呼万岁》指名道姓批评蒋介石:“国民党喊总裁万岁,万岁原系君主时代对皇帝的称呼”,“万岁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人民组织政府雇用官吏,而结果好似找来了一些老祖宗”,他还质问:“林(林森)主席和蒋委员长谁大?”指责当时各单位只挂蒋介石像、不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像的做法。

  此外,董时进还在《独立评论》撰写《如何救济农民》《中国的废话阶级》《乡下目前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论复兴农村》等文章。

  董时进对中国土地经济制度的分析和判断,今天需要重新审视。正如他在《论复兴农村》中所写:“夫挽救吾国农村经济破产之方法,除停止一切榨取外,当以增加农民之收入为最重要。”方法有两种,一是技术的方法,增加农业生产总量;一是经济的方法,使农民之劳力能充分使用。

  “三农”之病,延续上百年,而董时进的“药方”,并不过时。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