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键盘侠”,你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2016-11-11 17:52:49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  “键盘侠”的正义感虽然廉价,但也有可能经过引导汇入社会正确之声的主流。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键盘侠”(Keyboard man)。因为在网络语境下,这完全是个负面代号,代表着线上敢怒敢言、线下却行动乏力的懦弱群体;代表着虚拟世界中能指点江山、现实生活里却远离世俗成功的loser(失败者)。

  “侠”,古往今来都充满着英雄和大人物意味的字眼,象征着有大我和勇气义气的人。但与“键盘”这个中性词相遇,却落得如此境地,问题出在哪儿呢?

  “键盘侠”一词最早起源于“山东招远事件”:一名女子因为没有听从邪教徒要求,在麦当劳店里被六人殴打致死,其间有人围观、无人施救。部分网民对不敢跟歹徒搏斗的围观群众大力抨击。这群网民,生活中未必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却持着双重标准,在网上义愤填膺,对他人提过高要求,这就是“键盘侠”。

  通过这些,可以清晰看出为什么“侠”与“键盘”一相逢,便引发鄙视无数。因为人们对“侠”的期待更多是行动上,赞美也是出于他们的义举。而“键盘侠”恰恰缺失这个最牢固的基础,他们只有口头上的仁义道德,却无法在行动上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键盘侠”的戾气一般很重,鲜见理性的思考和逻辑。但最可怕的并不是“键盘侠”的思维,而是TA的言词和语气。他们情绪高昂、愤怒难抑,言辞夸大、极端,甚至不乏怒骂和诅咒。刨去一些事关公众利益的事件,甚至别人鸡毛蒜皮的家事也能踩准“键盘侠”的痛点,令其大放厥词。这样的言词一多,网络很容易变得可怕,也正是网络暴力的最大输入源。

  顶着虚拟世界的虚假身份,“键盘侠”作下不少恶事。多数公众人物都遭受过网络暴力,这种突如其来的口水浪潮也可以置人于死地,不少人都表示自己抑郁跟网络暴力不无关系。由于“键盘侠”如小强一般量多且精力旺盛,不可能尽数消灭,仅凭网民自律,恐怕无法实现网络环境清朗纯净,所以不少网络暴力事件无疾而终。但网络世界并非无迹可寻,自律无效,还得法律出击。近年来,一些因为散播谣言、言语侮辱等造成他人名誉损害和精神伤害的“键盘侠”们,收到了不少法院传票和判决书。

  就在最近,英国皇家检察署出台了新法,规定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均属于违法行为,并详细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如创建鼓励暴力的标签、号召他人转发具有攻击性的图片、将他人的私人信息发布到网上等。英国官方回应,新法并非一种变相的审查制度,而是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特别是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欺凌。

  早在200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网络欺凌预防法案》,规定任何人如果带有胁迫、恐吓、骚扰或引起大量精神折磨的意图与人交流,并用电子手段做出恶意行为,将面临罚款和长达两年的监禁。韩国刑法也规定,在网上用暴力恶意恐吓或毁损个人名誉,最高可以判处七年有期徒刑。而在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在2014年也出台《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划定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

  很明显,互联网发展至今天,“键盘侠”在各国都不招人待见,也是各国订立新法的规制对象。然而,争议并非没有。比如,倘若并无法律规定的情形,只是道德范畴内的无限逼迫,施加无尽的舆论压力,这样的“键盘侠”如何对付?

  “键盘侠”们本身充满政治正确的正义感,外在表现为毫无边界的情绪宣泄。但在嘲笑这种低智的价值观绑架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做法也不是毫无道理。一些事件之所以被撼动,离不开“键盘侠”的热情。倘若人人冷漠,都不对社会发生的事多说一句,哪怕已经违背了社会发展通则,人人只求自保,那才更可怕。“键盘侠”的正义感虽然廉价,但也有可能经过引导汇入社会正确之声的主流。

  当然,对“键盘侠”的鄙视,其中也有对网络舆论能否与现实生活接轨的悲观预期。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键盘侠”不是真正的大侠,但我们心里已经给他们判了“死刑”——他们绝对只说不做。

  坦白地说,身处虚拟世界鄙视链的一环,谁也不能独善其身。甚至当我们高谈阔论,指责那些“语言正义之士”时,会不会也被比我们站位高段位高、思想更深远的人认定为“键盘侠”呢?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