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用有温度的报道驱散悲恸

2017-01-03 16:54:54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2月下   作者:郭强

摘要:  把握好灾难新闻报道的分寸和角度,是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年终岁末,一场惨烈的空难刺痛了世人的内心,也戳中了人们的泪点。11月29日下午,巴西甲级球队沙佩科恩斯所乘飞机在哥伦比亚坠毁,机上共有77人,其中包括沙佩科恩科队一行和21名随队的巴西记者。事故造成71人遇难,仅有6人幸存。

  沙佩科恩斯队尽管在巴西联赛中只位居中游,但这支球队在今年的南美杯赛中过关斩将。当天,沙佩科恩斯队原本要与哥伦比亚的国民竞技队进行南美杯决赛的首回合较量,然而空难不幸袭来。

  空难的基调当然是悲恸的。但是随着救援和调查工作的展开,令人感动甚至鼓舞的细节不断涌现出来。比如,第一个获救的沙佩科恩斯队球员阿兰·鲁斯切,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请保护好我的婚戒”,令在场者无不动容。比如,空难发生后,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表示沉痛哀悼,而巴西总统特梅尔宣布全国将为此次空难事件遇难者哀悼三天。再比如,沙佩科恩斯队的南美解放者杯决赛对手哥伦比亚国民竞技队请求南美足协将冠军称号授予沙佩科恩斯队。

  面对这场悲剧,报纸如何报道呢?事发后,笔者浏览并收集了我国多家报纸的报道,各报对此事都给予了关注,多家报纸在头版刊出毁机现场的照片。从标题上看,这些报道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写实,客观讲述空难发生;另一类写情,在悲痛之余送上温馨与慰藉。

  先来看看一些写实的标题:北京晚报《巴西劲旅包机坠毁》;京华时报《巴西足球俱乐部包机哥伦比亚坠毁》;新京报《巴西一足球队所乘包机坠毁》;广州日报《巴西球队所乘客机坠毁》;华商晨报《巴甲球队“包机”坠毁》;钱江晚报《南美杯决赛球队客机失事》。在这些写实的报纸标题中,“坠毁”是高频词,无需更多解释,读者便可想见这两个字背后暗含着多少悲情。

  还有一些报纸的编辑在制作坠机事件的新闻标题时,注入了更多情感的元素。比如,北京青年报的标题是《南美足坛低吟哀伤桑巴》;晶报和深圳晚报头版头条的标题都是四个字:晶报是《桑巴折翼》;深圳晚报是《飞来横祸》,婉转地交代了空难的事实。深圳晚报内页报道用的是一个令人伤感又叹息的标题《天堂多了一支足球队》。再看另一些报纸的标题:辽沈晚报《冠军梦想空中坠落》;武汉晨报《南美足坛的空中噩梦》;武汉晚报《今天我们都是沙佩科恩斯球迷》;成都商报《一张最后的全家福和一场等了43年的决赛》。钱江晚报的标题比较有特色:引题——空难面前足球无国界,连巴西死敌阿根廷都伸出援手;主题则是——全球同悲,又共写一个暖字。标题将感人的细节提炼出来。

  对此事进行连续报道的新文化报的标题更别具一格:《我不是你们的球迷,却能感受得到明天更衣室的空洞》《他们向上飞去现已抵达天堂》。

  如何把握灾难新闻报道,考量报纸编辑的水平和眼界。对于这起空难,笔者认为各地报章把握分寸都十分到位,尤其是标题的制作,既讲明了发生空难的基本事实,又没有凭过分地渲染惨烈来吸引眼球,还有的通过对细节的重现和情感的表达,让读者从悲情中品出欣慰和希望。

  比如获救的球员鲁斯切说出的第一句话“请保护好我的婚戒”,被多家报纸用到了标题里。笔者头脑中不禁浮现出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两个人物:一是“敬礼娃娃”,另一个是“可乐男孩”。2008年5月13日早晨,3岁的郎峥被从废墟里救出后,用右手向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个少先队队礼。这个瞬间被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抓拍下来,这张照片被大量媒体采用。2008年5月15日,在灾难过后80个小时,汉旺东汽中学学生薛枭被救援人员缓缓抬出废墟。就在人们要将他抬上救护车时,薛枭突然向救援人员说:“叔叔,帮我拿瓶可乐。”之后的一番对话令在场的人如释重负,也给被悲伤笼罩着的灾区带来了难得的一丝欢乐。事后多家媒体把这个细节做到标题中。

  “敬礼娃娃”“可乐男孩”获救的时刻都让人们暂时忘却了伤痛。“当社会想哭时,不能让人太悲伤;当社会想笑时,不能让人太疯狂。”的确如此,把握好灾难新闻报道的分寸和角度,是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为北京晚报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2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