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傅斯年:永远在野,监督政府

2017-02-15 16:00:04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2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一个好的言论家,关注的问题往往和时代核心议题高度吻合,核心议题因这些言论家的关注而更为重要,言论家也因参与核心议题的议论而更具公共影响。

  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的纪念馆与胡适故居毗邻;在台湾大学,行政楼门前的“傅园”及“傅钟”,无不凸显傅斯年的重要。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者、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相对于这些显赫身份,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就是傅斯年的言论。

  作为教育家的傅斯年,伴随着“傅钟”声声,其价值愈发凸显,而他在言论史上的影响,同样无法忽视。

  1919年,《新潮》创刊,在《〈新潮〉发刊旨趣书》中,“青年领袖”傅斯年提出了四大命题:“同人等以为国人所宜最先知先觉者有四事:第一,今日世界文化至于若何阶段?第二,现代思潮本何趣向而行?第三,中国情状去现代思潮辽阔之度如何?第四,以何方学术纳中国于思潮之轨?”

  并由此出发,提出办刊的四种责任:1.持此四者刻刻在心,然后可以渐渐导引此“块然独存”之中国同浴于世界文化之流也。2.虽学伐不足任此弘业,要不忍弃而弗论也。3.同人不敏,窃愿鼓动学术上之兴趣。4.总期海内同学去遗传的科举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造成战胜社会之人格,不为社会所战胜之人格。同人浅陋,惟有本此希望奋勉而已。

  他有两句名言,经常为研究者津津乐道。一句是:“我们自己要有办法,一入政府即全无办法。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一句是:“我们是要奋斗的,惟其如此,应永远在野,盖一入政府,无法奋斗也。”“不如办报”表明志向,“永远在野”亮明态度。

  十几年前,在阅读傅国涌的《追寻失去的传统》时,读到一个读者对傅斯年的评价,让人唏嘘不已。那是1947年3月1日一位署名“许金铿”的上海读者写给《观察》周刊编者的信,以《傅孟真的文章》为题发表在3月8日的《观察》第二卷第二期“读者投书”栏。读者所赞誉的,是傅斯年发表在《观察》上“监督政府,抨击豪门”的三篇评论,笔锋直指时任行政院院长的宋子文。第一篇是《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原载1947年1月3日《观察》第二卷第一期。作者在文末特意写道:“这篇文字全由我负责。”第二篇是《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原载1947年2月15日《世纪评论》第一卷第七期。第三篇是《宋子文的失败》,原载1947年2月22日《世纪评论》第一卷第八期。除第一篇为《观察》原创,后两篇均为1947年1月3日《观察》第二卷第一期“观察文摘”转载。

  《世纪评论》是担任过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的经济学家何廉1947年1月筹款创办的,由留美政治学博士张纯明主编,撰稿人包括萧公权、吴景超、潘光旦、蒋廷黻、翁文灏等。据何廉回忆,自己当时向傅斯年约稿时,傅斯年说:“他要给《世纪评论》写稿子,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按原文发表,不能有一字改动,我立刻表示同意。”

  就是这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因发表后杂志被人恶意收购,何廉又联系在《大公报》上发表。之后又在《观察》上集中发表。傅斯年在评论中写道:“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样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要求他快走。”结果是,半个月左右,宋子文下台。虽然难以断定是否为傅斯年的言论直接所致,但当时这些主要言论阵地集中发声,群情激愤,倒也构成了一道令人难忘的言论景观。

  百年中国言论史上有一些公共层面的核心议题,比如论政参政问题,独裁专制问题,东西方文化论战问题,中日关系问题,等等。一个好的言论家,关注的问题往往和时代核心议题高度吻合,核心议题因这些言论家的关注而更为重要,言论家也因参与核心议题的议论而更具公共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傅斯年无疑是一位好的言论家。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2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