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想起了费孝通的“政协小记”

2017-04-13 11:08:06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上   作者:刘宪阁

摘要:  三十多年前《光明日报》关于两会报道的一次创新,在今天看来也很有启发意义。

  每年的两会报道,媒体都会有所创新,比如今年的《主播朋友圈都有啥?》。由此想我起三十多年前费孝通的“政协小记”。

  1985年春,为了迎接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光明日报》负责两会报道的机动记者部正在紧张部署。怎样才能让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出新、出彩呢?老记者郑笑枫打起了老朋友的主意,即解放前即有“专栏作家”之誉、时任政协委员的费孝通。他打算让这位本来应该是采访和报道对象的大学者“反串”一下,做一回记者。他说:“你当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早春天气》和《早春前后》,让我们这批人当了二十多年的‘右派’,现在我们向你约稿,你可不能推脱啊。”经不住老朋友的“怂恿”,费孝通答应:“不就是千字文吗?我写……”

  当时约定写会议内外的花絮、观感,两三天一篇。后经反复商讨,确定在《光明日报》一版右下固定版面,刊登“政协小记”专栏。当时费孝通已75岁,但并没有把这个约稿看成是什么负担。对他来说,写作就和洗脸刷牙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的乐趣,也是习惯,不写手都会痒痒。更何况那是热火朝天的1980年代,写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生活,何愁无话?从他自己拟定的专栏题目看,也决不会是板着面孔的说教文章。

  1985年3月25日,六届政协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政协小记”的第一篇《迎新枝》也随即推出,版面格式为四栏破成的两个大栏。左栏上方是用费孝通漂亮的行楷制版而成的网衬栏头和编者按。左面的竖标题字号则要小得多,正合“小记”的那个“小”。全文周围加花框线,正中是他的头像。这个新栏目在版面上既抢眼又温馨。尤可称道的是费孝通的生花妙笔。虽说讲的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但他用与朋友谈话的方式娓娓道来,清新典雅,自然流畅。

  那届政协会议是1979年以后第一次改在3月开,文章开头用“迎春花开前召开这样的会议”来点明政协的这一改革。接下来写道:“晨起漫步,路边杨柳已笼着一层娇嫩的淡绿。抬头见新芽,心惊又一年。惊者喜也:惊流光之难留,喜岁时之日新。一年一度的政协大会,年年发新枝,岁岁有新人。”由此引出政协增补40名委员的情况。短短数百字,信息量却很大,既不乏面上的情况,也可见信手拈来的细节,在介绍新增补委员时,文章提到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女建筑师袁家菽,并讲述她的家世(袁世凯孙女)和故事(天津市容改造),最后以“让我们用她的名字来安慰所有被埋没着的中年知识分子罢”结尾,别有韵味。

  这样的千字文在两会报道的版面上实不多见。而且每天一篇,“弹无虚发”。尤其是像《光明日报》这样的媒体,大胆刊发费孝通这样重要知识分子的“议论”,在会内外引起注意,读者甚众,反响极好,就连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邓颖超也称赞“小记”写得不错。

  费孝通白天在外面开会,晚上回到家里,利用休息前的时间抓紧写稿。郑笑枫每晚按时去取。有时赶上费孝通晚上开会,要趁会议间隙写,他就得中午11点才能拿到稿子。有读者投书《光明日报》,称赞“小记”系列以小见大,言简意赅,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报道“增色不少”,成为当年两会报道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这也让一生热衷写作的费孝通先生过了一把记者瘾。他一气连写了13篇。以前写的都是长文章,“小记”是初试短文写作。有人认为合乎新闻语言,别有“新闻眼”,甚至赞誉说颇有可取的特色。他自嘲“不免受宠有愧”,并谓“特色之来,也许就在于我没有受过‘新闻训练’”。费孝通说,“写文章,放容易,收却难。要在1000字里把一件事、一个意思说到家,不多不少,恰如其分”,更不容易。当时有不少人提倡写短文,他觉得“这是时势所趋”。而答应写作“小记”,也是他想试一把,看看自己在写作上是否还能赶上时代。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