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内容工业流水线上的年轻人

2017-06-23 16:33:57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下   作者:叶铁桥

摘要:  如果互联网公司仅仅把年轻人当成流水线上的“知识民工”,那么这些年轻人的青春将注定是残酷的。

  她坐在我面前,眼圈发黑,笑容里满是疲惫。这个生于1993年的女生,每天上班的时间是15点-24点,周末也鲜有休息时间。“回到家里,感觉自己像被掏空了一样。”她的工作是做内容审核,在国内一家发展火热的互联网公司里。

  “每天平均要看一千五六百篇文章,看得想吐。”她说。从她的描述中,我感觉像是看到了一个刚从富士康工业流水线上走下来的年轻人——机械压抑的工作、无休无止的加班、看不到未来的迷茫……每天上完班之后,她就待在家里,看看剧,哪里都不想去。偶尔不上班的周末也是这样,“没有任何动力去做点什么别的事情。”

  她上的本科院校非常知名,从这所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遍布一线城市的传媒圈,也不乏做得非常出色的。她毕业的时候,想留在北京,但不想去传统媒体,于是去了这家互联网公司——原以为工作内容既新颖又有朝气,没想到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她自我宽慰道:“至少像这样的大公司,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学的。”

  但原以为的成长性也看不到:薪资的增长没有多少可预期的;除了与工作相关的培训,能开阔视野的培训一项也没有;团队里的人员都在从事相同的事儿,没有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感;“上升空间?我也看不到。”她说。所以,虽然工作未满一年,她还是下定决心离开了。“再待下去我就废了,感觉自己就像个机器人。”

  “像个机器人”,这不是很多工业流水线上下来的年轻人的共同感受吗?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内容成了一门大生意,而且其生产越来越工业流水线化——从内容的采集到整理、审核、分发,一环套一环,紧密相扣。

  随着内容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就业者的接收能力增强了。原来不需要很多人的岗位,现在不断扩充。一些原来从未有过的岗位,也被不断创造了出来。比如内容审核、内容运营等等。这些岗位,即使在强调人工智能的今天,也是机器所取代不了的,完全依赖人力的大量投入来实现。

  随着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社会化内容平台的监管越来越重视,各大社会化媒体平台都投入了很多人力做内容审核。像近两年快速兴起的网络直播行业,更是堆人无数。映客直播就对外宣称建立了上千人的直播审核团队。

  在“新贵”互联网公司里工作,听上去很光鲜,但实际上的工作性质和状态如何?楚天都市报对“斗鱼直播”的内容审核员这样报道:

  1992年出生的覃雅莉,两年前来到斗鱼,在1994年、1995年出生的后辈面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姐了。她的工位上,并排摆放着两台大显示器,上面共显示着40个网络直播间的画面。一两分钟看完全部的画面,覃雅莉便轻点鼠标,切换到另40个直播间监控画面。

  500多名员工被安排7个班次,轮流上班,节假日也有人值守。晚上7点到12点是直播的高峰,全体员工都会在岗监控。内容审核员每天的工作状态基本是一样的——坐在椅子上,盯着屏幕,手握鼠标,发现问题立即截屏,交给负责违规处理的同事跟进。时间一长,难免眼睛发干,头晕又颈椎疼。而最让审核员们忧伤的是,明明很累但又缺少运动,长胖就成了最头疼的事。

  这些岗位,跟内容产业里原来的岗位,有着不小的差异。在传统媒体时代,不仅有记者、编辑这些富有创造力和挑战性的岗位,即使是排版员,也能呈现自己的创意,而不会像内容审核员那样,每天只机械地盯着流水线上的巨量内容,找出问题,做出筛选。而且,像内容审核员这样的工作,并不需要从业者具备太多的知识储备,只要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稍作训练,几乎都能承担得起来。但是,近两年就业市场不太景气,每年都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尤其是跟内容相关的领域。传统媒体在衰落,新媒体又没有定下型来,使得性价比高的工作岗位比较匮乏,很多年轻人只好退而求其次。

  很难对这些在工业流水线上生存的年轻人的状态做出评判,也很难预测这是有效的历练还是无谓的消磨,但从我的感受来说,涌动的青春总需要找到妥帖的安放之地,年轻人需要可见的上升通道。如果互联网公司仅仅把年轻人当成流水线上的“知识民工”,那么这些年轻人的青春将注定是残酷的。

(作者为“刺猬公社”创始人)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