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曲昌荣:年轻记者中好样的

2017-06-23 16:40:11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下   作者:王建珂

摘要:  我们的媒体人特别是年轻记者,可以从曲昌荣身上得到教益,像他那样胸怀大局、爱岗敬业、爱心满满,为新闻事业添砖加瓦。

  清明节,是祭奠故人的日子,我不禁想起了去年12月16日因公殉职的学生——曾是人民日报名记者、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的曲昌荣。他是个身上一团火,心中有大爱,怀中揣着一块“磁铁”的人。他用短短39岁的生命,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是年轻记者中好样的。

  曲昌荣是山东东营人。1996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从此同我和老伴建立了亲密关系,甚至可以说把我们家当成了他在济南的家。他报考人民日报就是让我们给他出的主意。我们也把他当成知音。

  曲昌荣毕业后,进入大众报业集团《农村大众》工作。2001年到郑州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苦读三年, 2004年8月跨进我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大门,同年10月被派驻河南记者站。2009年4月,担任人民日报河南分社采编部主任。殉职时为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

  曲昌荣对待新闻工作有火一样的热情。正如他的同事说的:“他天生就是干新闻的。”其实,这一点在学校已经表现出来。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担任班长,还一直是山东师范大学记者团团长,在校报发表了不少文章,崭露头角。

  2004年进入人民日报以后的10年里,他更是做得风生水起,先后推出了“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等先进典型;参与报道了河南发生的几乎所有突发事件和舆论热点事件等。他的座右铭是“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在田埂地头找感觉”(人民日报一位老报人的话)。2006年他参加中宣部组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访活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部偏远地区都有他的身影;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抵达地震灾区,在抗震救灾一线坚守20天,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第六届“人民日报社青年岗位能手”;2010年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青年岗位能手”;先后有10多篇内参被中央领导批示;进入人民日报第一年,即获得全国各地记者考核第一名,第三年获得优秀稿件考核第一名。

  2014年他调到中央网信办后,凭着做记者的底蕴和“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进一步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做出了骄人的成绩。曲昌荣所在的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成立不到半年时,获得的第一个中央领导批示,便是曲昌荣起草的报告。2015年“9·3”大阅兵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曲昌荣带着年轻同事赶写一份很急的报告,从晚上10点开始干,直到凌晨4点才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休息一会儿,不到5点又起来继续干……早晨8点不到,一份完整、清晰的报告已经报到了领导的案头……逝世后,他被追授为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曲昌荣对同志怀着一片大爱。每当教师节等节日,他总忘不了给我们打电话问候;来我们家看望,可以说不计其数。他始终牵挂着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多次来母校给学弟学妹做讲座,传授实践经验。大众日报记者、他的同学袁春秋因车祸不幸去世后,他和同学们发起捐款,并亲自送到这位经济特别困难的同学家中,向袁春秋的父母表示慰问。调到网信办后,更是无私、律己,有很好的人缘:他把妻子的北京户口指标让给同事;劝工作太累有怨气的同事休息几天,却把同事的工作揽到自己身上;对别人的优点甚至微小细节记得清清楚楚,不忘表彰;而对下属的缺点,却只在私下里“敲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像曲昌荣这个年龄段的年轻记者,大多已经是单位的骨干,并决定着媒体的未来。他们思想敏锐、知识面宽、视野开阔、勇于创新。但是,也有一些年轻记者存在浮躁、敬业精神比较差,甚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个别人平时连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及自己参与工作的报纸都不看。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所在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削弱了媒体在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

  曲昌荣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当前受众对媒体的要求更高了,而媒体又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媒体人特别是年轻记者,可以从曲昌荣身上得到教益,像他那样胸怀大局、爱岗敬业、爱心满满,为新闻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