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夏晓林:被忽略的大公报研究先行者

2017-06-27 21:13:57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6月上   作者:刘宪阁

摘要:  回看夏晓林二十三年前的文字,难免有“左”的思想的痕迹;但在当年,他可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提及1980年代的大公报研究学术史,人们首先想到的多半可能是李纯青,特别是他那篇有名的辩诬文章:《为评价大公报提供史实》。一般人可能不太清楚,这是基于他1985年夏提交给在重庆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全国新闻学术讨论会”的会议论文,以及他的另一篇文章后来合并修订而成的。其实那次会议上还有几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比如《坚持抗战,功在国家——张季鸾在抗战期间的大公报社评》,作者为夏晓林,堪称一位被忽略的大公报研究先行者。

  夏晓林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时正值“文革”初期,被分配到河北一个县的农村学校教书。1978年,他与老同学张宝林一起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的研究生,方向为新闻史。当时他们都很崇拜邹韬奋,还设想共同写一部以邹韬奋为题材的电影剧本。但是不久,夏晓林选择了以张季鸾与大公报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导师为方蒙。选定前,他问张宝林:“这个题目你觉得怎么样?还得请你帮忙,跟高老说说。”(按:高老指的是张宝林的岳父高集先生,是当时任职于人民日报的老大公报人,也是张季鸾的内侄女婿)张宝林当然义不容辞,表示很愿意帮这个忙。

  要知道,“那时思想解放的暖流刚刚融化‘极左’思潮的坚冰,打破人们对大公报和张季鸾的成见,是很需要一点理论勇气的”。1981年,夏晓林在老大公报人方蒙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论张季鸾的〈大公报〉社评》的硕士学位论文。针对将旧大公报笼统说成国民党政学系报纸的传统观点,他首先表示了不同意见;并对张氏社评是否“始终”代表中国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说法,提出了有力质疑。他具体论证了张季鸾发表于大公报的社评,在其产生之初和产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主要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特别是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西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呼声。夏晓林还详细分析了张氏社评的重要特点及其主要办报思想,从而对张季鸾和他发表于大公报的社评在推动和发展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评论方面所起的作用,做出了新的估价。

  这篇论文由五部分组成,共五万字,可以说是新时期有关张季鸾和大公报研究的开山之作,澄清了几个容易引起争议和误解的问题(如所谓政学系机关报问题,以及阶级代表性问题)。惟因是学位论文,流传不广,影响不大。而夏晓林在此基础上执笔的介绍性文章《张季鸾》,倒是为不少人所注意。该文发表于1983年公开印行出版的《新闻界人物》第一辑上。文中仍称张季鸾为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并以其大公报时期的经历为主。不过显然可以看出,该文的批判锋芒,较之此前各种评价,包括1979年版的《辞海》,已有相当的缓和。后来夏晓林又在《坚持抗战,功在国家——张季鸾在抗战期间的大公报社评》中,更明确地对张作了正面的肯定,尽管还只是限于抗战期间。1993年,他又发表文章《论张季鸾的办报思想》,以张氏生前文章中提到的“文人论政”四个字为依据,对其新闻观念进行了归纳和概括。

  夏晓林的系列论文在相关刊物发表后,在学界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反对他的观点,而更多的则是称赞,认为他打开了一片禁区。尤其1949年以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一些老大公报人,对此更是赞誉有加。他的老同学张宝林后来和他开玩笑:“你怎么背叛了邹韬奋,投奔了张季鸾?”他说:“对邹的研究已经不少,而且已有定评;对张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这很不公正。”所以他要为张季鸾鸣不平,为大公报正名鼓与呼。这些年来,研究张季鸾和大公报的文章、专著已经很多。回看夏晓林二十三年前的文字,难免有“左”的思想的痕迹;但在当年,他可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因此,他被推选为中国史学会理事和张季鸾研究会的副会长。只是因为职业关系,加之1998年即英年早逝,外界对他知之不多。天若假年,我们本来有可能读到他有关张季鸾和大公报的更多精彩论述。每念及此,不禁怆然。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6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