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艰难的说服

2017-06-28 15:37:05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6月上   作者:张涛甫

摘要:  说服者必须应对语境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注意力引流和社会心态导航,从而实现对舆论的有效引导。

  时下,在互联网上,戾气越来越多,情绪化表达也愈加普遍,不好好说话的人愈来愈多。比如,几年前,有两个名人针对转基因问题在网上对掐,引爆了一场口水战。随着争论的升级,话题渐渐走偏,两位名人甚至恶言相向,粗口频出。双方粉丝也卷入口水战,在微博战场上交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风浪。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如今真理已变得模糊不明,因为“真理”还没来得及展开讨论,就被搅浑了。辩论的前提是讲事实、摆道理,辩论双方把各自的理由讲清楚。辩论的伦理首先是尊重对方发言的权利。辩论双方不遵守辩论伦理,彼此快意于嘴上搏杀,以至于“剧终”时分,围观者却看不到胜负输赢。
 
  在如今的舆论场上,讲理的空间收窄,究其原因,盖有以下诸种:
 
  其一,共识缺位。社会共识是维系一个社会共同存续、发展的基础,若没有共识作为纽带,将社会群体凝聚在一起,社会共业就难以成就。当下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口期,共识的支撑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恰恰在这个向上爬坡的关口,共识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共识缺位,致使关键时刻掉链子。
 
  其二,信息噪音的干扰,在互联网空间,信息供给严重过剩,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容易造成偏听偏信。人们在不能掌握充分信息的情况下,只能站在自己的信息“孤岛”上发言,于是众声喧哗,难以形成共识。
 
  其三,价值破碎。当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价值版图的转型季。不论你站在哪个价值立场上看眼下的中国社会价值景观,这种变化的现实是有目共睹的。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茧房”,在这里心安理得。一旦从这个价值“茧房”中探出头来,就不难发现:有那么多不同的价值“茧房”就在隔壁或远方。于是就难以心安理得了。
 
  其四,理性搁浅,情绪上行,理性下行,以至于“段子手”“小粉红”“脑残粉”盛行。很多人不按常理出牌,甚至不尊重常识,说理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说服变得异常艰难。
 
  在互联网语境下,社会心态异常复杂,网民行为变幻莫测,要对网民施以影响,其难度超乎想象。在网上,受众诉求是多元化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和舆论表达导入预定的轨道难度甚大。在传播环境较为封闭、受众需求差异不大、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的情境之下,传统的说服方式也许会奏效,但如果受众的视野被打开,环境开放,受众个体性的诉求被激活,表达渠道又相对多元,传统说服方式就不怎么有效了。这就要求说服者必须应对语境的变化,洞察群体行动的逻辑,有效回应分众化的社会表达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注意力引流和社会心态导航,从而实现对舆论的有效引导。
 
  当前,存在两种说服偏向:
 
  一种是以传者中心的说服偏向。说服者希望社会舆论朝着其预期的方向演进,他们通过议题设置和框架引导,有意识地强化某些议题,让“正确”的声音得到较为充分的表达空间。但是,有时候动机正确、积极,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如果舆论引导者只按自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引导,不顾及受众的感受,不注重方式方法,那么受众可能会拒绝接受引导。这种偏好若过于强烈,会产生负面的引导效果。当这种偏向与另一种片面迎合受众的偏向发生对冲时,其负面效果就显得尤为突出。
 
  另一种说服偏向是以受众为中心的迎合偏向。这种说服全方位讨好受众,沿着人性的斜坡一路下行,全然不顾公共德性和理性,受众喜欢什么就一味地予以迎合,只要受众关注,不论品位高下与雅俗,就铆足劲去满足。这种迎合,虽然繁荣了市场,却“沙化”了舆论场。
 
  要改变上述两种说服偏向,谋求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应该以常识打底,靠理性导航,取中道,广共识,用有效的说服手段以及精准的价值导流技术,将公众态度和行为导入预期轨道,谋求社会共识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共融。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6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