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到底是观众不行还是作品不行

2017-07-19 16:42:35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  受众的支持,是新闻业未来的保障。

  在最近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爱开炮的冯小刚导演重开火力,对准了非特定的人群——观众。他直言:中国垃圾电影这么多,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很大关系。

  其实,不少大导演都抨击过“观众不行”。张艺谋说,知识分子圈子里有些人,永远是板着面孔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们非要挑肥拣瘦,非要琢磨出什么东西。陈凯歌对电影《无极》寄予厚望,所以对恶搞的言论和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愤怒无比,觉得受到“侮辱”。姜文则强调法国、美国、日本之所以能够出现那么多有才华的导演,因为他们有很多懂得欣赏、愿意去理解艺术的观众,他也毫不客气地指出,理直气壮地说看不懂《太阳照常升起》的人是“可耻”的。看来,怀揣艺术至上理想的大导演们确实对观众恨铁不成钢,仿佛“养生达人”看着身边人津津有味啃着垃圾食品,痛心疾首之余,忍不住要高声教育:“要吃健康食品!”

  当今影坛烂片当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到底是观众不行还是作品不行,因为电影市场制作、运营的复杂性,谁也解释不清楚。和电影界一样,新闻业的困惑也在此。在娱乐至死的氛围下,严肃新闻的空间一再被挤压,虽然观众内心也非常明了,正是严谨深刻的新闻在推动着社会进步。谁都知道深度报道好、调查新闻妙,但如今就是寸步难行。现在只有极少的媒体坚持设立深度报道部门,守着尴尬的阅读量,而追求点击率的新媒体根本不愿意在这上面投资。

  这就是原创内容行业面临的窘境:观众明明知道什么是优质有品位的选择,却忍不住朝着相反的方向用手投票。究其原因,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新闻媒体本身即“信息掮客”,而现在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内容深,以及受众获取信息自主性、便利性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媒体的中介作用,也挤压出简单加工新闻的水分,没有独家的内容很难吸引如蜻蜓点水的看客。并且,有些深度报道缺乏足够富裕的新闻事实,更注重写作方式上的用心,这样用新闻技巧驱动的报道在如今鸡汤、故事横飞的时代已经不吃香了。深度报道的式微显露的正是质量与需求的不匹配。

  观众并非不懂什么是好新闻,但是即便叫好声一片的深度好新闻,也未必能带来持久的发展,甚至比一部好电影的命运还要差。众所周知,口碑好的电影还有望票房逆袭,从而获取下一步作品的启动资金。而一篇好报道能带来什么?百万点击若转化不成含“金”量高的流量,没有随文附着一个广告的契机,只能赢得一片叫好声而已,也不会对下一篇作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因为新闻作品之间缺乏传承,质量变数大,新闻制作仅靠资金投入或许徒劳无功,并不像电影一样高投入或许能获得高质量回报。

  韩流粉丝圈流行一个词汇:“白嫖粉”,指的是那些虽然非常喜欢明星,及时跟踪关注星闻动态,但是并不会真的为这个明星花钱的粉丝。这个词汇虽然有些粗鄙,却非常生动地描述了一种消费明星的模式。

  这种现象套用在新闻业和电影界也非常合适,那些批判低质作品、期待好作品的观众,真的做到自己声称的支持行业良性发展了吗?他们每花一分钟阅读无聊的新闻,点击一篇爆款的软文,购买一张烂片的电影票,就都是在为低质作品的横行霸道贡献力量。每一个观众都应该明白:嘴上的支持和褒奖是产生不了GDP的,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请拿钱支持,请买一份报纸,请点击一次媒体广告,请为媒体贡献哪怕一分钱的收益,否则和“白嫖粉”有何区别?

  从这个角度理解,批判观众的大导演们并非毫无依据。只不过“观众”这个群体太庞大,具有不明确的指向性,每个人都可以代入被指责的对象,导致每个观众都因为事关自身利益而奋力反驳。

  也许有人说,那为什么不去创作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呢?显然,原创性作品的创作难度比开发一款新产品难度还要大,因为缺乏标准和基础,甚至依赖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的所谓“灵感”。持续性动力的缺乏,个人特色的决定性作用,这些因素导致好的原创作品始终处于低产状态。好作品越是低产,越是期待每次产出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否则下一次将无以为继。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这句话很流行,我想在支持原创内容作品上也一样,作为受众,你所支持的,才是新闻的未来。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