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如何看待新闻越短事情越大

2017-08-11 16:41:03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下   作者:乔新生

摘要:  网络时代,媒体人要注意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以增加所发布新闻的信息含量。

  前段时间,新华社的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新闻的内容是“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后面署了三位编辑的名字“王朝、关开亮、陈子夏”。

  网友纷纷留言,认为这种做法在新华社新闻中很少见,短短一句话居然需要三位编辑。新华社的编辑与网友互动:“王朝负责‘刚刚’,关开亮负责‘被废’,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有意见吗?”这引起一些研究者深思,他们认为新闻已经变成了“用户生产内容”而不是“新闻媒体或者专业记者生产内容”。

  笔者认为,新华社之所以在发布有关沙特阿拉伯的新闻的时候内容简洁,可能与国际政治有关。众所周知,中国对中东地区事务高度关注,支持阿拉伯国家民族独立运动。但是,沙特阿拉伯和美国特殊的外交关系,使得沙特阿拉伯在处理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方面与众不同,其最近带领海湾国家宣布与卡塔尔断交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中东事务方面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严格按照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办事。按照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中国政府对于沙特阿拉伯国内的政局不发表意见,因此,新华社发表有关沙特阿拉伯的新闻的时候,只能陈述客观事实,而不能表达意见。

  不过,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世界上没有纯粹客观的新闻作品,任何新闻作品都带有主观判断的因素或者包含着新闻媒体的价值判断。新华社发表这则新闻的时候采取如此表达方式,可能是试图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沙特阿拉伯局势的担忧,或者对其国内政局的特殊看法。沙特阿拉伯是一个封建王国,沙特阿拉伯的国王多次挑选王储,又多次废黜确立的王储,这说明其国内政局十分微妙,未来政治局势走向值得人们关注。新华社记者当然不便于对他国的政治局势公开发表意见,因此,发表这则新闻的时候,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之所以“新闻越短,事情越大”,就是因为新闻事件刚刚发生,后续情况还不为人所知,因此,短短的新闻可能引发许多联想。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这样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缺少的不是信息,甚至也不是对信息的判断,而是对信息判断的选择。一些文学创作者很善于用寥寥数笔的描写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而新闻报道这样做究竟是否可行,值得认真研究。

  部分学者将这种表达方式归结于“说人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一定的道理。网络新闻强调的是主体性,每个网络新闻发布者都希望真情流露,而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希望发布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正是这种需求,催生了许多特殊表达方式,譬如在表达过程中故意露出破绽让用户揭穿,再进行深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这反映出当代网友独特的表达方式。

  笔者关注这一现象,是因为在现实中有许多简洁到极致的新闻令人产生无限遐想。这些新闻是在陈述事实,但在遣词造句中已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价值判断。这不是对传统新闻表达方式的回归,而是在现代网络条件下,以新闻作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新华社作为国家媒体,采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和网络用户交流的过程中,新闻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政治含义和外交问题被彻底转移,人们更愿意玩味新闻作品本身。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技巧,值得媒体同行学习。

  少数学者认为,对于与受众互动过程中相互调侃的文字游戏不值得深入分析,不存在所谓的政治外交问题。新闻事实只有一个,但是观点有很多种,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见仁见智。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新闻作品首先必须吸引读者,如果读者缺乏兴趣,新闻作品也就失去了价值。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