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导向就在故事里

2017-08-11 16:41:53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讲什么样的故事,就产生什么样的导向。

  6月份,管理部门对新媒体、自媒体中的低俗娱乐大号痛下杀手,号称千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咪蒙”有多篇涉嫌低俗的文章被删除,公号也被临时禁言。在我看来,咪蒙的文章,一直走在“发泄”和“误导”的边缘。对很多人来说,看咪蒙的文章,目的就是放松和发泄,缓解一下内心的压力。这种心理需求,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下,是有很大市场的。咪蒙迎合了这种需求,这本没什么错。但这种发泄性质的“毒鸡汤”,是有风险的,稍不小心,就会越界。咪蒙似乎并不在意“越界”对受众造成的误导,甚至去挑战管理部门的底线,这就成问题了。

  比如咪蒙禁言之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题目叫《嫖娼简史》,后来遭举报,被删除了。这是一篇明显的“越界”文章,已经触碰到了底线。咪蒙曾经是传统媒体工作者,不可能不知道嫖娼是违法行为;发现了违法线索,传统媒体的记者怎么做,她也应该清楚。

  传统媒体记者做过不少类似的暗访,从表面看,给人一种“不太地道”的感觉:记者冒充嫖客,查明情况后,中止行动,向公安机关举报。虽然这样给人的感觉是“欺骗”了失足妇女,但从道义、法律上来讲,没有任何问题,记者也只能这么做。

  咪蒙这篇文章,采访了不少有过嫖娼行为的大学生(这里还牵扯到她有没有新闻采访资质的问题,略过不提),掌握了大量的细节,在对当事人使用了化名之后,公之于众;最后,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嫖娼违法”“容易得性病”之类的,就过去了。

  那么,作为一个采访者,咪蒙有没有义务把嫖娼线索提供给公安机关?从法理上讲,我觉得应该有,否则就涉嫌包庇。但文章没有说明。这正是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公然宣示了很多人的违法事实甚至细节,却对其法律后果只字未提(只提到有人得了性病)。如此造成的导向错误也是严重的:很多人可能由此认为“嫖娼不会受惩罚”,学校也不会处分,公安机关也不会管。学校会这么认为吗?公安会这么认为吗?咪蒙没有点名她采访的学校名称和大体地点,但这无法推卸她的举报责任;毕竟,她是名人,是有社会责任的。

  有趣的是,在我发表了一篇批评咪蒙的文章之后,有人在评论区反驳说:咪蒙在文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嫖娼者在大学生中占的比例不大;嫖娼违法,她文章里也提到了。他的逻辑,就是咪蒙已经宣传了“嫖娼违法”,所以导向上就没有问题。真是奇怪的逻辑。当然,这也是咪蒙等大V们惯用的诡辩手法。比如,大V们举无数个例子、讲无数个精彩的故事,说这个世界多么功利、多么不道德,字里行间和所有的故事里面都充斥着“不功利就去死”,让这个观念深入到你的骨髓;在文章最后,却轻飘飘地说,你要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啊,世上还是好人多,做人要厚道。他们自然知道,这句话是没人看的,因为前面的文字和故事已经足够让读者感到“不功利就会死”了。轻描淡写的这一句,只是他们用来对付审查者或者举报者的挡箭牌。

  再如《嫖娼简史》一文,咪蒙绘声绘色的描述之下,粉丝都有种“不嫖娼就会被时代抛弃”的感觉了;三四千字、七八个活色生香的鲜活案例,最后一句“嫖娼违法、会得病”来形成“正确舆论导向”,你觉得可能吗?如果这不叫诡辩之术,还有什么叫诡辩之术?甚至——恐怕这连诡辩都谈不上吧?他们根本就没想辩。

  我们还需要明白的一点是:道理都在故事里。讲什么样的故事,就产生什么样的导向;这既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经验之谈,也是当代媒体人屡试不爽的秘诀。《焦点访谈》为什么提出“用事实说话”?“说话”就是观点,“事实”相当于故事,《焦点访谈》就是用故事和事实来表达观点。

  新媒体也是一样的。讲那么多“大学生嫖娼”的“有趣故事”,无形中表达的就是“嫖娼可以有”的观点,即便你表面上也在反对嫖娼。为什么?因为在你的故事里,嫖娼的大学生,学校没处罚、公安没处理,日子过得滋润,同学们甚至很羡慕。这不就是“故事里的观点”吗?

  不要以为讲故事就没有导向问题了;恰恰相反,导向就在故事里,就在事实里。擅长诡辩的大V们或许还没认识到这一点,幸好,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7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