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影响力的竞争,就是注意力的竞争

2017-10-17 21:57:13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新媒体时代,广告也好,文章也罢,核心的问题是“导入”,也就是能否诱发受众点击。

  天热。宿舍楼不远处一家商场门前,经常“唱大戏”——有歌有舞有主持,到了周末傍晚,大喇叭总能准时响起。我没法生气,甚至有点同情。因为这些活动里面,有几次就是报社同行组织的。为了拉人气,商场如今都有点歇斯底里了,体谅一下他们吧。不过,我还是想探究一下这种“活动热”背后的深层因素。

  中国的广告,如果从设计、风格的角度来讲,经历了“俗—雅—俗”的轮回。最初,我们耳朵里回响的是“恒源祥,羊羊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这类恶俗的低级广告。尤其是脑白金,它诞生在1997年,却长了一幅衰模样;年龄不算老,却是低级广告的代表。这类广告的典型特征,是“噪音化”。我一直怀疑,有的广告客户是不是在合同里面要求必须调高音量——本来电视声音很正常,到了它,就跟炸弹一样爆响。后来投诉很多,国家也提出了治理的要求,总算消停了。

  广告也得上档次啊,不能老这么俗。于是,慢慢地,进入了“雅”的阶段。我很怀念那个阶段。尤其央视播出的广告,有不少堪比大片。有时候两个台都是广告时间,我宁愿调到中央台,看央视的广告。从外行的角度看,有的广告很会抖包袱、耍机灵,看了舒服;从内行的角度看,它可以带给你很多启发——原来广告还可以这么做!那我的稿子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写?嗯……这才是真相:看广告让我写了不少好稿子。

  微信崛起之后,那些“雅”的广告声音渐弱,“俗”广告再度走强。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就好像微信只有靠“标题党”才能做大一样,“雅”广告再精致,没有一个恶俗的、抢眼球的标题,也无法引来流量(包括点击量、消费量)。也可以说,微信们重新架构了市场环境,适合雅广告生存的土壤消失了。这种情况,和很多记者困惑的一个问题保持一致:我费尽心思写了一篇深入、权威、透彻的调查性报道,(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后)点击量却只有某个“标题党”稿件的零头!

  新媒体时代,广告也好,文章也罢,核心的问题是“导入”,也就是能否诱发受众点击。广告从雅入俗,也可以看成商家对新媒体时代的“市场自适应”。

  所谓媒体的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可以看成“导入力”的竞争。这种竞争,我们曾经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注意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入力和注意力,并没有本质不同。没有注意,就没有导入。所以,事情的症结,依然在于注意力。影响力的竞争,就是注意力的竞争;一家媒体无论如何空喊影响力,没有注意力,一切都将归零。

  客户对广告不感冒,对活动感兴趣,本质上也是对注意力的一种回应。“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比媒体人更清醒地意识到了注意力的重要性。刊登广告,如果没人注意到,广告效果就是零。而活动,通过夸张的声音、鲜艳的造型、变换的场景营造出来的注意力,至少不会让影响归零,至少会在门前聚起一定的人气。这些人气,相当于“点击量”。“点击量”能否转化为“消费量”,那是后话;但至少前期的投入,能看到前期的效果,而不是投入之后等来令人绝望的死寂。这是淘宝冲击之下实体店铺的自救本能,是他们不得不采取的人气回流措施。不了解这个心理,媒体经营就会更加困难。

  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狐号、百家号、头条号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出现,让当今的媒体世界也呈现出纷繁芜杂的局面。很多人还在拿“报纸影响力下降”做话题,实在太落伍了。某个五六百万粉丝的微博大号,发一条微博之后,只有三两个评论、三五个赞;五六百万粉丝,居然如此死寂,你难道不觉得很可怕吗?你难道不觉得注意力的争夺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了吗?微信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几万、几十万粉丝的公众号,有的文章点击量居然只有几百。谁来“导入”?谁来“引流”?当各种“号”多如牛毛,当全世界都成了“媒体”,谁还来“注意”商品本身呢?在这种情况下,商家与其把钱投给眼花缭乱的媒体,还真不如雇几个人在门口敲锣打鼓效果更好。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