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舆论很精彩,评论很无奈

2017-10-23 14:42:20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上   作者:张涛甫

摘要:  不能因为新闻剧情反复上演,我们就熟视无睹,钝化了敏感,麻木了痛感。

  我们处在盛产言论的时代,但并不是优质言论的丰产期。分化的社会和进化的技术,催生了公共言说的冲动和行动,释放了公共言说的活力,形成了众声喧哗的话语景观。但是,这喧哗的众声里涌动着太多的口水,稀释了优质言论的浓度和被关注度,甚至会撕裂社会共识,还会误导公众的正确判断和方向性的决断。

  我们不缺好的评论,不乏让人眼界大开的惊艳之作,也不缺让人脑洞大开的惊人之语,但好的评论假若没有过得去的生长环境和分享语境,会被汹涌的口水稀释掉。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位言说者的合法表达权利,同时期待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共同拓展公共言说的基本面,优化公共表达环境。只有公共言说基本面上去了,公共理性有了不俗的表现,评论才有好的生产与传播的生态环境;只有公共知识和公众辨识能力上去了,好的评论才会得到呵护和珍惜,其影响才能真正落地。换句话说,只有公共言说的基本面上去了,才能“垫高”那些上游言论的高度,实现影响力的变现。

  如今的公共言说,从数量和规模来看已经相当可观,但言说的质量尚待提升。由于基数太大,要整体性提升言论的浓度和营养,难度不小,看来,公共启蒙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在网络民粹非理性繁荣的当下舆论界,如何做好新舆论环境下的公共启蒙工作,已经成为甚为紧迫的时代命题。

  时事评论是一种语境化的公共言说,它依附于一个个生动的新闻现场,借力于鲜活的公共事件。每一个新闻事件都会有短暂的生命周期,在其短暂的引爆、高潮、衰减周期中,会吸引不同流量的公众注意力,引发公共舆论的聚焦、议论与传播,这期间伴生着言论的开启、聚合和闭合,还会出现舆论的撕裂和反转。在一个被全面打开的舆论空间里,公共事件被从不同方位进行解读,实属正常;不同意见的竞争和论争,无法避免,也无须躲避。问题在于,在舆论的打开、分化乃至撕裂的背后,应有理性的支撑和共识的聚合,不能留下“满嘴的狗毛”和“遍地的鸡毛”。

  达成公共理性和社会共识,精英的引领不能缺位。即便民粹情绪甚嚣尘上,拒绝任何精英的入场和引领,精英也不能袖手旁观,任由“狗毛”与“鸡毛”齐飞,放任非理性的激情恣意流泻。不过,精英们如何将启蒙议程自然导入公众视野,以公众易于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将公众表达导入理性的轨道,的确是件颇费脑筋的事情。

  舆论很精彩,但评论人有时很无奈。舆论场上经常有戏剧化的剧情,比如,“断头”新闻、“反转”新闻和“轮回”新闻。所谓“断头”新闻,就是有的新闻演着演着来不及完整展开,就被“熔断”了,被另一个新闻剧情“超车”;“反转”新闻就是新闻本来沿着某个方向夹带舆论顺流而下,却突然间调转了方向,逆流而上;“轮回”新闻是指:同样的新闻剧情隔一段时间会重演一遍。上述剧情,考验评论人的耐心、定力乃至脑力。首次遇到这样的剧情,评论人还有评论的激情;但面对反复上演的新闻剧情,评论人的激情和脑力也可能被慢慢磨蚀甚至掏空,会产生视觉疲劳和言说倦怠。

  但是,不能因为新闻剧情反复上演,我们就熟视无睹,钝化了敏感,麻木了痛感,视之为舆论“新常态”。盯住这些反复上演的新闻剧情,发挥鲁迅先生所说的“韧性战斗”精神,借此打开公共启蒙的关键节点,推动社会朝着我们理想的方位一步一步地前行,对于我们的评论精英来说,是很值得一做的事情。面对四处翻涌的口水,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优质评论,来拉升言论的集体“水位”,提升公共言论的品质。

  如今,我们回望渐渐远去的言论,其中大多数已不再清晰,它们消失在历史的背影里。当初那些活跃的言论,不论是精彩的,还是不那么精彩的,不论是理性的,还是不那么理性的,无不进入历史的分拣流程:有的进入记忆程序,有的进入失忆程序。即便是当初轰动一时、“亮瞎”众生眼睛的言论,也成了历史的背景板。毫无疑问,那些优质的言论,应该进入记忆程序,不应被忘记。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