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后真相传播中的“戏精”现象

2017-11-10 16:40:49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戏精”站在自己的立场在事实之外编戏、演戏、加戏,控制和带动舆论的节奏。

  世界上本来有真相,“戏精”多了,就没有真相了——这是后真相时代人们对嘈杂舆论场的无奈感慨。“戏精”是自媒体时代公共事件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他们把舆论场当成了自我表演操纵大众情绪的剧场,深谙吃瓜群众的弱点和劣根性,知道“看热闹不嫌事大”是媒体天性,无视事实和真相,站在自己的立场在事实之外编戏、演戏、加戏,控制和带动舆论的节奏。他们知道,通过自媒体获得话语权的草根大众对于昔日掌握话语权的传统精英有一种强烈的逆反情绪,反抗自己被代表、被表达、被形塑。“戏精”们便利用这种心理,把自己塑造成新的舆论主角。

  陕西孕妇跳楼事件发生后,舆论一边倒地指向“对孕妇跪地请求无动于衷仍拒绝剖宫产”的家属,可后来家属的声音证明事实并非完全如医院所言。一番纷争后,没有了真相,至今无法知道孕妇跳楼前那十几分钟到底经历了什么。在剪衣救人反被索赔、程序员被逼跳楼、张北草原骡子碰瓷等事件中,都能看到“戏精”现象。

  “戏精”主要包括这几类人:其一,蹭热点的营销号和自媒体人。本来事件跟这类人完全不相关,但自媒体时代,很多营销号和网红养成了蹭热点碰瓷的习惯,出现一个热点立刻像饿狼一样扑上去,以争抢眼球,甚至成了面目可憎的吃人血馒头者,通过消费死者去实现商业变现。其二,当事人。过去事件当事人基本是被动面对舆论,可今天他们获得“麦克风”后,有一种积极到网上去表达从而占据舆论高地、道德高地的强烈冲动,想到网上争取大众的同情。其三,律师。比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程序员被逼跳楼事件中,当事人翟欣欣不方便站出来表达,律师成功地抢了当事人的风头。“戏精”加戏带节奏,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其一,迎合和利用大众情绪扮演“讨巧角色”。网上有一个帖子很有意思,用漫画的方式描述了当下中国网络上的角色冲突。两个无赖发生冲突,请问是谁的错?答案是:永远都是不会发微博的那个人的错。谁抢先发言,就能引导对自己有利的故事叙述,这个规律培养了一批“恶人先告状”的“戏精”。比如张北草原骡子碰瓷事件中,明明是游客追骡子导致骡子受伤,被老农索赔,游客却抢先发微博称无辜被老农碰瓷。所以,自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对那种在舆论上抢先说话、善于表演、很会说话的那一方保持警惕。

  这个“大众情绪规律”还包括:警察和平民冲突,警察错;城管和小贩冲突,城管错;公务员……和谁冲突都错;大小官员,逢事必错;普通人冲突,有钱一方错;医院和患者冲突,医院错;老师和学生冲突,老师错;男人和女人冲突,男人错;开车的冲突,开好车的错;政府和群众冲突,政府错。“戏精”经常利用这种“戏剧冲突”去扮演容易受到大众同情的弱者角色。

  其二,诱导身份代入。这类“戏精”特别擅长修辞术,善于煽情。当一个人开始煽情的时候,就是准备不讲逻辑和扭曲事实了。煽情这种修辞术是一种试图降低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智商的话术,以泪掩过,以悲遮羞,以拐弯抹角层层叠叠的形容词和情感充沛的惊叹号遮掩逻辑的苍白,越是用力煽情越想遮掩什么。这种煽情会有一种强烈地把你代入其中的魔力,精准地把握你的痛点、泪点,知道你最敏感和柔软的神经在哪里。你也是一个父亲,你也是一个母亲,你也是一个可能被欺凌的人,你也是弱者,当你在一堆语术和文学修辞中被代入之后,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力,或义愤填膺,或泪流满面,失去了一个旁观者公正判断的能力。

  其三,制造二元对立,讲一个强弱鲜明对立的故事,把对方描述成恶魔,而自己是无辜的“小白兔”。人不能善恶论者,十之七八;事不宜以是非论者,十之八九。对善恶是非二元对立的故事叙述一定要保持警惕,可能只是“戏精”编的故事,刻意省略了关键事实。

  其四,利用人们的反转预期把水搅混。当下舆论场经常出现反转新闻,反转新闻越来越多带来的后果是:人们对公共事件产生了一种预期,不敢相信既有的报道就是事实,预期接下来“必有反转”。一些“戏精”利用这种预期,编造反转的材料去带节奏。新闻本来不会反转,但人们相信肯定会反转,“戏精”又制造了反转节奏,于是新闻看起来就真的反转了。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