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奚若:批判精神,重塑人格

2017-11-10 16:43:29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作为政治学者的张奚若,将落脚点放在人的身上,认为唯有真正改变人,才能真正改变政治。

  最早知道张奚若这个名字,因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提出者。

  张奚若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大学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处处长,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暨联大、清华政治学系主任。1949年之后,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席等。

  1949年9月,作为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政治学者张奚若,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讨论国家名称时,有的赞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有的提议“中华人民民主国”,他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字已经涵盖了人民民主专政之意,无需重复。

  张奚若,曾与钱端升、王赣愚一起,被并称为“西南联大政治系三杰”。张,一身硬骨,有两则典故。一则是1941年在一次会议上批评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蒋介石忍不住说:“欢迎提意见,但不要太刻薄。”张拂袖而去。下次开会邀请时,回复说:“无政可议,路费退回。”

  一则是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中共征求其意见,5月16日的《光明日报》刊发了他对“三大主义”的批评,用了十六个字来概括:“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而在1956年上半年的一次学习会上,他曾针对当时的宣传,恳切地说:“喊万岁,这是人类文明的堕落。”(王子光,《怀念刚直不阿的张奚若老师》)

  1946年1月19日,时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主任的张奚若,应学生联合会学艺部宣传部邀请,做了一个公开演讲。面对国民党的统治现状,他的立论是:“现在中国害的政治病是——政权为一些毫无知识的、非常愚蠢的、极端贪污的、极端反动的和非常专制的政治集团垄断。”其批判精神由此可见。早在五四运动前夕,张奚若在国外看到胡适邮寄的《新青年》《新潮》等刊物后,回信说:“此等维新家大弊,在对于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纯以极简单的思想去判断。”称之为“一知半解、半生不熟的议论”。

  张一生著作不多,一册《张奚若文集》保留了诸多言论文献。此书是1989年张奚若百年诞辰之前,清华大学校史组编辑而成,分为学术、时评、政论、书信、回忆五类,除去书信和生前好友的回忆,时评和政论占了相当多的篇幅。

  1948年,张奚若在对参观清华的中大学生的讲话中用了《不要辜负了时代》的标题,指出“一个思想落伍技能低劣的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会发生很大的作用的”。思想不落伍,指“一定要认清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的性质”,技能不低劣,就是“要加倍学习些关于各种建设的原理和应用”。所有这些,都要朝着一个目标,就是“人民的福利,而不是个人或阶级的利益”。

  归而言之,作为政治学者的张奚若,将落脚点放在人的身上,唯有真正改变人,才能真正改变政治,正如学者智效民所言,“个人是最终的判断者”。

  1935年,张奚若接连发表关于“国民人格”的评论。《国民人格之培养》(《独立评论》,1935年5月12日第150期),首先发表于5月5日的《大公报》“星期论文”,随后被《独立评论》转载。他提出“要有健全的国家须先有健全的人民”,具体而言,就是个人解放是现代一切文化的基础;个人主义的优点在能养成忠诚勇敢的人格,而此种人格任何政制下都有无上的价值,都应该大量培养;中国今日急需培养此种人格,以立国本而救国难。

  评论发表后,他似乎感到意犹未尽,又写下《再论国民人格》(《独立评论》,1935年5月26日第152期),深入探讨这一观点:“国家是为个人而存在的,个人并不是为国家而存在的。国家只是一个制度,一个工具。”

  两篇评论的目的,就是重塑国民人格,这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之一。张奚若一直告诫自己的学生,攻读政治学决不要为了做官,立志当一个社会改革家为上策,立志当一个正派的政治学者为中策,如果这二者都当不成,就当个普通人,趋炎附势钻营求官为下策。学政治学要多了解社会,为正义而申言,抱定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此外,轰动一时的《独立评论》停刊事件,也与张奚若有关。1936年11月,他在《独立评论》发表的《冀察不应以特殊自居》一文,由于激怒了当时北平的权势人物宋哲元,导致停刊数月。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