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截断众流

2017-11-23 13:21:20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下   作者:李鹏飞

摘要:  采访,要着眼于“面”和“变”,立体思考;写作,要着眼于“今”和“活”,平面表现。

  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体制转换导致的农民负担加重等问题,使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社会上有一些流言,甚至传说有干部在一次会上提到工资调整时说:抓紧调整,等农民进城就晚了。

  开会的同事带回这个信息,我听了以后感到震惊,还有困惑,无法理解干群关系紧张的判断是怎么来的。而且,这些传言里的农民形象,和我平日采访所了解的差别很大。在当时的部门负责人许学芳主任的指导下,我和同事着手开展系列调查,了解当时农村的形势。

  第一次采访,是去济南市长清县(现在的长清区),方式是和农民座谈。县里陪同采访的新闻科长叫张玉清,我们请他选择座谈对象时,不要只选择带头户,多选择普通农民;每次座谈开始,当地干部最好离开现场,我们单独和农民交流。

  开始县里推荐比较发达的万德镇,村庄是我们选的;后来我们又提出另选一个普通乡镇,归德镇。

  在万德,最先谈的是两位村支书。中午我们提出座谈对象要有代表性,参加座谈的增加了私营业主、民办教师、普通农民。在归德镇,除了普通农民,还有乡镇企业人员参加座谈。我们还和几位县、乡镇干部做了交流。

  座谈中讨论的问题涉及当时农村的各个方面,有些还比较敏感。比如贫富分化。当时参加座谈的有两户人家,都是老两口来的,家境不是很富裕。谈到这个问题,一家说:谁心里没有两顷地?另一家说:邻居富了也是好事,手头紧的时候借钱也有地方借,不像过去都穷,没办法。还有一位卖家电的私营业主说了自己一段经历:有个山里农民赊了彩电一直没付钱,他上门催的时候看到那家确实困难,当场就说,电视算送给他的。平日当地有什么事,他也经常捐助、接济。他们三位互相熟识,都是当面谈这些的。

  我们把采访记录原原本本整理出来,以《说说俺的心里话》为题发了一个整版。

  第二次采访,去菏泽,当时很多流言的发源地就是这里。菏泽是山东大包干发源地,又是大平原农业区,但在工商业发展的背景下,“粮棉基地”的定位让当地失去很多机会。同时因为干旱和棉铃虫的影响,当地的粮棉生产也受到影响,农村青年普遍进城找门路,经过的村里很少见到年轻人。那次采访接触面比较广,除了党委政府干部,还偶然接触了一些类似银行、交通等系统的工作人员。如果从定性角度看,当地面临的是有资源没市场、有困难缺思路的问题,但思考再三,我们写了一篇白描性质的稿件《西部印象》。

  第三次采访,从平阴跑到牟平,从安丘开始写稿,由头是看到的一个反差:当地景芝镇历史悠久,虽然属于农村,但镇驻地居民都把自己看作城里人、把其他村看成农村。尽管采访了一天,我们只是从晚上出去散步的见闻入手,着眼这个特点,写了《夜宿景芝镇》作为“东部印象”的第一篇。此后跑了半个月,陆陆续续又写了一些。

  这三次采访,共刊发了24篇稿件。这些采访整体都是围绕“农民问题”进行的,针对的是因对农民的隔膜而形成的过度认识。当时我沉迷于对黄河的研究,还学习了一些关于河流的理论与文化。所以,我在随后一篇业务思考文章里,把这组报道的思考方式总结为“截断众流”,就是从截取一个断面,进而研究整体的流变,形成对整体变化的了解与认识,即所谓洞察。

  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思考方法。就一般而言,事件与背景构成新闻,对于事件的选择与背景的梳理,在整体环境约束下,记者或者媒体仍然会有各自的特点。我们看一些记者的作品集,或者每天阅读报纸、观看新闻,都是可以作为一个断面来看的。这样反推,记者的思考方式本身,对事实就应该通过对个体与整体、现实与历史的把握,形成自己的判断。

  另外,每个人获取信息,也有自己的需求与途径,即选择自己此时感兴趣或者需要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看,读者一时的信息需求也可以作为一个断面来看。但是,他们更关注的是这个断面所体现的变化,进而通过这种变化认识现实,了解将来。

  所以,从读者与记者的互动关系看,作为记者,采访,要着眼于“面”和“变”,立体思考;写作,要着眼于“今”和“活”,平面表现。

  (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