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不要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

2018-03-07 10:14:57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公信力是引导力的前提,失去了公信力,说的话没人信,媒体怎么进行舆论引导呢?

  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聊到舆论引导这个话题时,我一般都会谈到这个观念: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媒体的一体两面,不能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一些地方领导只希望媒体在本地陷入某个丑闻、卷入某个舆论麻烦时,能帮着政府部门去引导舆论,却不欢迎媒体日常的舆论监督,甚至以软性或硬性的方式抵制媒体的监督,听不进批评,看不得“负面报道”。但是,媒体如果没有舆论监督所积累的公信力,根本不会有舆论引导力,说什么公众也不会信。

  舆论引导,不是想引导就能引导,引导是需要“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公信力。公信力的本质在于说了别人会信,就是有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于媒体来说,就是通过日常报道证明自己是一个说真话、报道事实、捍卫公共利益、负责任的媒体,激浊扬清,鞭挞丑恶,揭露腐败,追问真相,回应民众的诉求,尊重公众的知情渴求,与民众有着良好的互动。而这种公共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舆论监督报道所形塑的。公众依赖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就拥有了公信力。

  当然,媒体要报道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批评和监督,也有阳光、温暖、柔情和岁月静好,总之,要客观地反映这个真实的世界。在媒体公共性和公信力的塑造中,舆论监督报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有监督,没有批评,没有问题,媒体呈现的肯定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话说得有点儿极端,但现实是,当人们从媒体报道中读不到真实、真诚和真相时,对媒体说的所有话都会持一种保留态度,媒体也就没有了公信力。

  公信力是引导力的前提,失去了公信力,说的话没人信,媒体怎么进行舆论引导呢?可能很多地方干部已经尝到了“媒体缺乏公信力”带来的恶果,出事后,通过本地媒体发通稿,借助本地媒体发声,可媒体说什么老百姓都不信,人们把媒体当成地方政府的“附庸”。

  我国当下在公共管理中最缺的资源也许是“第三方资源”,即让谁去说公众才会相信。“第三方”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公信资源,也就是站在中间,利益无涉,切蛋糕的不分蛋糕,踢球的不当裁判员。如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身陷利益之中,老子儿子关系,上级下级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利益勾连,不是利益无涉的第三方,说话当然没法让人信。所以,舆情当前,很多地方常会陷入“谁说都没人信”的陷阱中,这个部门说,没人信,因为面子相连;那个部门说,没人信,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另一个相关方说,也不行,会包庇下级。

  第三方在哪里呢?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法院和媒体应该是最主要的“第三方资源”,权利受到侵犯,普通人起码有两个渠道可以寻求救济,一是法院,一是媒体。也就是法治社会人们挂在嘴上的两句话:到法院告你去,到媒体曝光你!媒体应该成为重要的“第三方资源”,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用符合新闻专业规范的报道,用事实和真相去“澄清谬误”和“明辨是非”。可如果平常在一家媒体上看不到舆论监督,都是正面报道,人们怎么会把这家媒体看成可信的“第三方”?

  当下网络中“塔西陀陷阱”这个词很火,说的是公众对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失去信任,无论政府部门说什么,公众都不信。其实,最怕的不是官方落入“塔西陀陷阱”,而是媒体也跟着一起掉进这个陷阱,媒体的报道也没人信了,那是最糟糕的。热点事件中,媒体应该能成为客观的第三方,用客观报道去还原真相,用事实和常识驱逐谣言,用理性驱散情绪。可如果媒体失去舆论监督能力和批评功能,都是正面消息,都是点赞鼓掌叫好,怎么能让公众相信“舆论引导”中所言都是事实和真相呢?

  提高对批评和监督的耐受力,尊重新闻规律,尊重媒体的舆论监督,尊重媒体累积公信资源的公共性实践,不用过于工具化和功利性的心态看待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尊重媒体成为有公信力的、让公众依赖的第三方,是媒体之幸、公众之幸,也是政府之幸。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