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为何变成“故事里的中国”

2018-04-22 21:26:51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下   作者:乔新生

摘要:  纪录片可以主题先行,但如果偏离主题,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但没有想到招来批评如潮。观众普遍认为,节目制作者把介绍中国美食文化的节目,变成了故事类的节目。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一个“现象级”的电视节目,介绍全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令人垂涎欲滴。第三季节目试图把制作美食的各种器具等相关元素呈现出来,但主题出现了偏差。更重要的是,节目的制作者为了讲述故事,突出个人的命运,忽视了美食文化,结果出力不讨好,引起观众抨击。

  节目制作者把节目定位为纪录片,可观众从中发现许多表演性质的画面。虽然观众都知道,电视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可能把所有精彩画面都集中在一起,有时为了突出节目主题内容需要,不得不让当事人配合表演。但表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美食,而不是当事人的喜怒哀乐,如果本末倒置,节目自然会受到批评。就好像在服装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在舞台上挤眉弄眼、搔首弄姿,人们看到的不是服装,而是服装表演者。

  纪录片可以主题先行,但如果偏离主题,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第三季节目之所以值得商榷,就是因为作者根本不了解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强调的是根据时令的变化,就地取材,以最简单或者最复杂的方式烹制最有特色的味道。传统美食文化既包括制作美食的材料,也包括制作美食的过程,当然还包括品尝美食文化的享受,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假如把制作美食的材料单独列出来,以此来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就会使节目失去了灵魂。

  制作者试图从最古老的石头锅开始,说明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与主题的关系,致使节目显得支离破碎。

  饮食文化离不开人的因素,对于同样的饮食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恰恰是饮食文化丰富性的表现。或许是为了突出饮食文化中人性的东西,节目不厌其烦地介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养生之道的过程,介绍家庭主妇和疾病抗争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弄巧成拙。饮食文化节目中需要丰富的细节,但这些细节来自于制作的过程,来自于家庭的分享,来自于饮食文化自身的魅力。如果把那些不属于饮食文化的东西强塞进去,必然会导致节目杂乱无章。这种离开中国美食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做法,是江郎才尽的表现。

  近些年来,电视中充斥着“注水节目”。许多故事观众耳熟能详,电视节目制作者仍把故事主人公邀请到演播厅,让他们诉说自己的故事,中间插入各种表演环节,让嘉宾插科打诨,使得故事节目变成闹剧。好的电视节目应当节奏紧凑,主题鲜明,能在很短时间内打动观众。如果为了增加节目的时长,加入许多不必要的元素,电视节目就会给人拖沓之感。

  现在人们都在谈论电视危机问题。现在看来,如果不尊重电视发展规律,把电视台还原成传统舞台,让新闻事件当事人反复表演,这样的电视节目注定会被淘汰。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内涵丰富,如果不能深入挖掘其中的奥妙,捕捉最感人的画面,而是以制作快餐的方式制作中国传统美食文化节目,就会把中国美食文化变成快餐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变成“故事里的中国”,这是中国电视节目通病的体现。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离不开人的因素,但如果过于强调个人的喜怒哀乐,忽视了中国美食文化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那么“舌尖上的中国”就会变成“感动中国”。

  当然,对于第三季节目,也有一些学者击节赞赏。他们认为制作人突出了人的价值,在每一期节目中都有让人感动的元素,因此,不仅不能否定节目的价值,反而应当充分肯定节目的民本主义思想。或许,在这些学者看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中国传统美食作为道具和背景,以此来凸显中国人的故事。如果是这样的话,制作者应当把节目的名称改为“制作中国美食的故事”。不过这样一来,《舌尖上的中国》在故事叙述方面又显得过于单薄。但愿节目制作者充分意识到症结所在,深入全国各地,拍摄各地有特色的美食,满足观众一饱眼福之欲。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