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忽视新闻来源:一个既老又新的问题

2018-06-11 14:42:05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5月下   作者:王建珂

摘要:  采编人员要增强新闻来源意识,同时要健全规章和制度。

  新闻来源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来源有:1.记者采访;2.通讯社电稿,公众来信来稿,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大众传媒有保护新闻来源不受侵害的责任,对不愿意透露姓名或机构名称的新闻材料提供者,除司法执法需要外,一般应予以保密。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从其他报刊转载,也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

  虽然新闻学教科书上“新闻来源”这个概念并不常见,但新闻来源的作用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写作时,必须弄清每一个事实的来源及其真相,避免失实,而且要尽量深入事件现场,寻找到第一来源。完整、清晰地交代新闻来源,便于受众判断新闻的可靠程度,是取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有助于受众对新闻机构的监督,避免记者、编辑道听途说和主观臆断,以维护新闻真实性。交代清楚新闻来源,还可防止不必要的著作权纠纷。在我国就曾经发生过因为报纸新闻来源有误而被起诉的案例,比如上世纪末《羊城体育》因新闻来源问题败诉,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85000元,并承担案件的受理费用。?

  当然,为了避免暴露当事人的隐私,或出于保障国家利益的考虑需要保密,可以不交代新闻来于何人、什么机构。比如我们常常见到“据悉”“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消息”等,就是这类情况。

  笔者之所以说忽视新闻来源是一个既老又新的问题,是因为很早以前已经有忽视新闻来源的不少事例,仅笔者二三十年来在博客和评报中就举出过许多这样的问题。而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下面举一些近期某些报纸上的例子。

  一、根本不交代新闻来源

  某报有一篇关于美国航母打击群前往中东,俄罗斯舰离岗部署拦截的报道。此稿既没有消息头,末尾也未交代出处,也就是根本没有新闻来源。

  某报最近报道重庆北机场旅客吞吐量十年增长2.6倍,华东一家报纸在报道此事时,稿中未交代记者曾去重庆采访,新闻是怎么得来的?不清楚。

  二、新闻来源不完整

  某报刊登的“抢人大战抢的是城市未来”新闻没有消息头,只在稿子最后署“本报记者整理”,“整理”二字把最初的新闻来源去除了。

  近期某报报道“3·12”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省政府约谈发生事故的市政府。但是,尾部署名“综合山东新闻联播等”,“等”指的是什么?一个“等”字,略掉了其他新闻来源。

  三、新闻来源模糊

  常常看到一些报纸的稿件在末尾署名“新华”“中新”“新京”“南都”等。有一家报纸一天一个整版大多数稿件均署名“新华”“中新”,可能有人猜,分别是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但又不敢肯定。有的稿件竟然署名“综合”,而“综合”的是什么媒体的报道,就不得而知了。有的甚至把“综合”写成“宗合”“宗禾”,使新闻来源更加模糊。

  “新闻来源”与许多新闻学概念一样,是舶来品。我国从现代报纸诞生开始,就注意交代新闻来源。著名新闻学者徐宝璜就曾在《新闻学》一书中专设《新闻之来源》一节,对新闻来源问题有所阐述,指出新闻来源获取的难易与社会的开放程度有很大关系。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新闻法规上仍然没有关于“新闻来源”使用制度的标准,人们莫衷一是。

  解决忽视新闻来源问题,采编人员要增强新闻来源意识,同时要健全规章和制度。西方媒体早已形成了一整套交代新闻来源的原则,包括诚实原则,即提供有关消息来源的信息时必须诚实,不欺骗造假;透明原则,即尽可能向受众提供有关消息来源的信息,使受众对消息来源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具体明确的认知,以便对消息来源及其提供信息的可信度能有所判断;多源核实原则,即通常情况下,报道应具有多个消息来源相互佐证,而不应依靠单一消息来源做报道。美联社规定,在正常情况下,美联社的报道应寻求不止一个消息来源,以便信息能被其他消息来源证实或详述。路透社也同样规定,只要可能,应反复核实信息。两个或更多消息来源好于一个消息来源。这些都反映了普遍规律,值得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5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