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喜闻舆论监督发力

2018-08-31 13:55:27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8月上   作者:张涛甫

摘要:  舆论监督对于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建设,具有不可缺席的作用。

  最近,山东省委要求省级新闻单位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省委要求不积极、不到位,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这对新闻媒体来说,是利好消息。

  新闻媒体接受人民的赋权,行使监督公权力和监测社会环境的权利,这已成民主社会的共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语境中,舆论监督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题中之义,而且对媒体舆论监督有很高的要求。在中国,媒体接受党和人民的赋权,对公权力和社会环境进行舆论监督,既成了执政党的传统,也成为媒体的工作常规。无数实践证明,舆论监督对于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建设,具有不可缺席的作用。

  但是,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掌握了公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部门和个人,一些关乎公共利益和福祉的机构和企业,面对媒体的监督并不能坦然接受。一些机构和个人对舆论监督有本能的抵触,把舆论监督视为“找茬”和“挑刺”,采用形形色色的办法阻挠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弱化或钝化舆论监督,恶化了舆论监督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早在1849年就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邓小平也曾说过:“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对待批评,不论是来自媒体的,还是来自人民的,都应以谦卑之心坦然接受。这就要求被监督者、被批评者对舆论监督有端正的理解和平和的心态,不能片面地认为监督者动机阴暗,不怀好意,甚至以敌对、仇恨的心理对待舆论监督。如何对待舆论监督,是测量一个机构和个人的视野、胸襟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以包容之心、以谦恭之态对待舆论监督,是人民政府和人民公仆应有的姿态。

  互联网的全面崛起,深刻改写了中国的舆论传播生态,也深刻改变了媒体传播格局。在这种语境下,舆论监督必须有新格局、新气象、新作为。对于媒体记者而言,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做舆论监督不是更容易了,而是似乎更难了。表面上看,信源和信息更易获得,成本更低了;事实上,难度更大了,要求也更高了。曾做过多年调查记者的王克勤有言,“记者只有掌握比任何人都多的信息才能做出好的报道”,“这是一个依靠谎言生存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会说谎,做调查记者应该老道、老辣”。王克勤建议,媒体应该派出经验丰富的老记者进行报道,只有历经沧桑的老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中分辨出谁在撒谎。就以最近沸反盈天的疫苗事件来说,王克勤认为,疫苗事件不是孤立的某一起事件,记者要站得更高,将所有疫苗事件联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找出问题。调查的过程就是追问和求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追问和求证,最终找到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证据。但不容乐观的是,在大家争相博眼球、拉流量,“多快好省”求爆款的今天,调查报道、深度报道似乎变得不合时宜,调查记者日渐凋零,很多媒体面对双重挤压,纷纷撤销深度报道部,这就大大削弱了媒体的舆论监督战斗力。

  当然,媒体也必须慎用、善用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是不负责任的批评,有权批评,但不能滥用;有权监督,也应把握时度效。舆论监督既要有战斗力,也要有建设性。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8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