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如此“声嘶力竭”

2018-10-16 15:26:21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8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新媒体的文风,既需要编辑记者主动去改,也需要受众的充分“配合”。

  前阵子,人民网连发了几篇文章,质疑当前不少新媒体“文章不会写了吗”,批评当前的文风。看得我差点冒汗。其实不管是账号主体为个人的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旗下的新媒体,都有这个毛病。而且,改起来还不容易。

  要想改,就得分析原因、分析环境。这种文风,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声嘶力竭体”。如果你对这个新名词没有概念,可以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台湾演员马景涛的表演风格;或者回忆一下多年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的地毯式轰炸广告。

  为了这个题目,我一开始打算搜集一下资料;后来看了看手机,乐了:这还用收集嘛,满屏都是!于是找了某个新闻APP上的几个标题,只花了几分钟时间——

  “国人泪崩!”“……看哭所有中国人!”(我什么时候哭过?我被排除在国人之外了?)

  “中国最具内涵美六大女星,许晴第二,第一美得倾国倾城!”(为什么广告法不适用于这些标题呢?动不动就是“最”“第一”)

  “……打脸冯小刚,网友评论一边倒!”(一边倒?谁统计的?)

  “……日久生情成夫妻,得知妻子真实身份后大吃一惊!”(敢情读者都很淡定,作者自己在那无聊地吃惊)

  括号内是我加的。

  至于人民网文章中提到的“标题模式”,更是屡见不鲜:“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标题、这种文风?源于环境:当前的自媒体,纷纷攘攘,和农村大集没什么两样;要想让别人在数不清的自媒体文章中看到你,第一法宝,是声音要高。

  在农村大集卖东西,产品是次要的,质量都差不多;消费对象也是次要的,购买力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声音要高、喇叭头子要大,要让赶集的群众注意到你。

  声音高,用专业术语来说,叫“提高辨识度”。所以,标题必须有感叹号,最好有“震惊了”“给跪了”“吓呆了”“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耸人听闻的字眼。没有这些,怎么能提高辨识度呢?毕竟,这是大集,不是高端商场。

  辨识度,就是“让人注意”,声嘶力竭式标题的作用,主要就在于此。但仅此还不够,还要“让人点击”,所以标题还要带有悬念,最好能和网友具备一定的关联度。拿一句流行的话来说,“让人看见”加上“让人点击”,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再加上“让人点击”这一诉求,新媒体的风格就十分诡异了:看见一个很吸引人的标题,你点了进去,却发现作者在“王顾左右而言他”,根本就是在说别的事情,直到最后才有那么一点点可以和标题对上号!

  换句话说,如果按高中作文的评判标准,当前的新媒体文章,90%以上都属于“跑题”!

  这种文风的肆虐,不仅和新媒体的生存环境有关——现在还是“大集模式”,门槛低,连个城管都没有,更别提工商了;而且和不少网络公司、媒体公司“点击量至上”的发展理念密切相关。

  改变这种文风,恐怕不是很简单。文风是表,自媒体的乱象才是里;自媒体乱象得不到整治,这种文风就难以根治。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你让一个新媒体说话(文风)文雅、低调一点,它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再雅致又有什么用?

  除了整治自媒体乱象,更该梳理的,是媒体的观念问题,解决“点击量至上”的思维模式。“二更食堂”公众号之所以被关停,表面上是因为一篇文章,本质上是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把效益放在了首位,忘记了自己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第三个需要修正的,恐怕就是受众的心态问题了——严格来讲,这不叫“修正”,而叫“修炼”。以前,看到“赶快看!事关每个人的钱袋子”之类的标题,我一定会点进去看,现在,懒得点了。我知道,它在忽悠我呢,国家减了5块钱的工本费,到新媒体编辑那里,就成了“我的钱袋子要鼓了”——这叫什么逻辑?经过几年磨炼,我对“钱袋子鼓了”“山东人必看”“看哭所有中国人”逐渐产生了免疫力。很多人大概和我一样吧?免疫力高了,看文章就淡定了,会更喜欢朴实的文风。

  新媒体的文风,既需要编辑记者主动去改,也需要受众的充分“配合”;受众对“声嘶力竭体”有了免疫力之后,文风不改也是不行的。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8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