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史学家布洛赫对战争假消息的思考

2018-11-16 18:02:03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上   作者:刘宪阁

摘要:  虚假消息是面镜子,从中可以窥见我们的“集体良心”。

  史学名作《国王神迹》近期被引入汉语学术界出版。这是关于11到18世纪期间广泛流行于英法两国的一个“天大的假消息”:国王以手触摸为瘰疬病患者治病,而人们也普遍相信国王的触摸能够治愈这种疾病。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的研究,则“旨在摸清假消息的传播机制及其产生的环境”。

  一个历史学家怎么会关注起假消息?除了智识性的经历,这也是因为布洛赫的一段战壕生存体验。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军队服役,并四次立功受奖,荣获十字勋章,最终以上尉军衔退役。正如他后来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所言:他亲眼看到战争是如何制造了一个准中世纪式的社会及与之相应的精神状态。这段经历促使他在1921年完成了一篇题为《一位史学家对战争虚假消息的思考》的论文。有评论称,这篇思路极为清晰明澈的文章,可以说是《国王神迹》名副其实的导言。在这篇关于战争假消息的思考中,布洛赫发现:审查制度让前线的士兵们不再信赖报章上的报道,或是来自后方的书信中偶尔包含的消息。这催生了“口头传统——传奇与神话的古老源头——的惊人复生。人们做梦也没有想过的最大胆的实验就这样发生了。几个世纪前已被废除的审查制度的再临,将前线的士兵重新带回到了旧时代的信息手段与精神状态”。就这样,“虚假消息”在战时环境中诞生了。

  比如法国人俘虏了一名德国士兵。当被询问细节时,他说自己是不来梅市(Bremen)的居民。在对地理或德国不是很熟悉的法国军队中,立即开始流传一种坚定的看法:那俘虏说的是不兰森(Braisne),即附近的一个法国城镇。听到这里,人们往往会意地点头:敌人已经冒充法国居民住下,就在不远处、在不兰森!德国人甚至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在这个地区散布“间谍”的传闻,就这样被无可置疑地证实了。

  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是,被海军包围的德国人,越来越缺乏各种物资,他们把死马的尸体用作脂肪来源之一。英国人占领德国人的一个战壕时,发现了如何这样做脂肪的小册子。但是,因为表示“屠宰后供食用的畜体”的德语词汇是“Kadaver” (尸体),于是在英国军队中开始流传一个“谣言”:德国人有个骇人的计划,要回收利用已死的士兵!

  这些不确的甚至荒谬的说法很容易打动人心。“谣言以各种形式传播开来——简单的闲话、谎言、传说——而这里面包含着人类的生活。”这些假消息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样的因素促成了它们的存在?它们的传播是通过口口相传还是以书面的形式?布洛赫认为:“任何问题都不及这个问题更能引起热爱历史思考之人的兴趣。”

  布洛赫很清楚,一个虚假消息的传播所借助的机制,无法被心理学家在实验室中进行再现;只有与早已存在的集体期待和强烈的情绪呼应时,该假消息才会传播开。他四年战壕生涯所经历的假消息,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前面提到的两则故事,先是出现在前线,接着被新闻界捡拾起来,报道后又返回前线,带着具有权威性的外观,令曾经创造这些假消息的那些来源恢复元气。错误的基本假定——比如德国人是奸诈凶残的——被“从口头向刊印文化的转变”所证实,假新闻变成了真消息。当然,也有人认为:这表征了人们对“新闻界的操纵”的无意识之真正普遍的报复。因为据称当时法国军队的信条就是:任何信息都可能是真实的,除了被刊印的。

  布洛赫还发现,假消息总是出现在彼此渊源不同的人聚在一起的情况下。比如动荡时期人们通过流浪汉、托钵修士、小贩来互通信息,当然更加常规的接触方式“则是通过集市或宗教节日”。战争期间在前线,充当这种中介的则是联络员、接线员、炮兵技术员,而厨房则是尤其便利于虚假消息产生和传播的场所。所以他提出,史学家应当设法去认识那些组织形式极其松散的社会情境。可惜布洛赫的这篇文章还没有中译文,但足以让我们注意到:“虚假消息”在战争及和平时期经常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虚假消息是面镜子,从中可以窥见我们的“集体良心”。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