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暗访:媒体人的真功夫

2018-11-16 18:10:02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暗访永远是深入采访,暗访永远是记者“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体现,只因为媒体和记者的第一要务是告诉公众以真相。

  暗访,学名叫隐性采访,曾经是媒体的看点,也曾经是新闻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若干年前,有关暗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有过动静不小的争论。可惜好景不长,如今有关暗访的议论早已难觅其踪,说来道去,关键是主流媒体暗访的轰动性案例已经是凤毛麟角。党的十八大以后,倒是纪检和环保等党政部门的暗访风生水起,精彩不断。

  我的这篇短文重提暗访,既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想蹭疫苗一案反映出的调查性报道稀缺的新闻热点,而是来自一次眼前一亮的发现——央视《今日说法》的半年评奖中有一期记者卧底传销窝点的节目。几位评委对此大为赞赏,我甚至说出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秘笈:一个优秀的栏目允许隔三差五出次品,但不允许隔三差五出不了精品。

  曾经把暗访做到极致以至霸屏的代表首推《焦点访谈》。这么多年过去了,1997年《焦点访谈》的那一期《“罚”要依法》我仍然历历在目:这期节目曝光的是山西省长治市境内部分公安交警利用职权在309国道上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的丑恶现象。记者在两天的时间里先后换了五辆车往返三次,行程700多公里,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摸索出了乱罚款者的活动规律和借口,为拍摄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现场,记者及时抓拍到了自称“我刚上,还没到三两分钟”,其实已经给多辆汽车开具罚款单的警察手里拿着的大把单据和现金,抓拍到了先说20元后一怒之下就说40元的警察加罚的全过程,抓拍到了没有证件和警号且衣冠不整的个别交警形象,抓拍到了“执行政策,遵章守纪,文明执勤”的标语牌和交警大队教导员在标语牌前的声辩,抓拍到了警察对配合拍摄的司机恶狠狠地说“告诉你们这些车,以后过来就要卸下煤。告诉你说吧”的典型路霸的镜头。同时,节目的隐性采访与正面撞击张弛有度,记者敢于与违法交警正面碰撞,他直问罚款的警察为什么没有超载的货车他却说超载而且罚了款?为什么民警证件不全、衣冠不整就可以上路执勤?在交警大队教导员带人开着警车越权拦车抢夺摄像机的恶性事件发生时,现场一片混乱,但记者仍不忘把镜头对准警车牌号、连连向教导员发出清晰指向的追问:“卸煤有根据吗?这是您执法范围的事吗?”正面的激烈冲突产生紧张的收视节奏,侧面的含蓄描摹产生舒缓的收视节奏,二者在节目中交叉运用,使节目收纵自如、张弛有度,紧扣观众的心理和生理节拍,视觉冲击力和语言冲击力相得益彰。

  无论如何,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记者在暗访中表现出的“走转改”式的工匠精神永远值得崇尚和提倡:他们两夜一天行程700多公里,只睡了几小时,途中和司机一样靠面包和矿泉水充饥。当结束整个采访回到住地洗澡时,顺着头发流下来的是像墨汁一样的黑水。对此,好多年前我就发过这样的感慨:与全社会普遍浮躁的心态相对应,吃苦耐劳式的新闻采访似乎已经成了昨天的事情,甚至被视为迂腐不堪。试想,有几个记者能够坐着拉煤的汽车往返700多公里呢?当奔会议、听电话、抄材料成了许多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的捷径时,如此这般怎么会产生新闻的大品、精品呢?

  于是,暗访的功夫为什么快废了的问题似乎有了互联网式的答案:这是“人肉搜索”的年代,翻个底朝天有更快捷的路径;这是探头的年代,比电视的现场逼真多了;文字记者都忙出镜,调查记者哪有网红酷;这是“PS”和攒的年代,影像资料馆能和网络的海量比吗?

  “暗访过时论”应该休矣。暗访永远是深入采访,暗访永远是记者“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体现,只因为媒体和记者的第一要务是告诉公众以真相。互联网的技术和便捷是双刃剑,真相被扭曲甚至被遮蔽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常态。既然如此,暗访的功夫不仅不能被废,还应当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