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下沉的自媒体将何去何从

2018-11-28 05:15:43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下   作者:叶铁桥

摘要:  被内容平台补贴催生的这号那号,本质上只是这些内容平台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生存完全仰仗平台的福利。

  8月份,刺猬公社报道了山东一个新媒体村,17个农村女性被组织起来,在多个互联网资讯平台上从事内容生产,并获得收入,在2018年7月,她们人均拿到了7594元工资。

  报道出来后,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有人说: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那些错字连篇、语句不通的文章,总算找到源头了,“这就是人人皆媒体时代的可怕之处,内容怎么可以由流水线式的作坊生产?”但也有人说:农村边缘弱势人群长期被社会忽视,现在他们也参与到内容生产中,虽然质量不见得很高,但是个可喜的变化,应该给予支持。

  甚至连人民日报也参与了讨论,发评论文章说:公众的质疑不代表对农民做自媒体能力的怀疑,也不是要一棍子打死,而是对更多有意义、原创性、正能量内容的期待……倘若能够真正为农民发声,生产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也不失为新媒体和农村发展相融合的有益尝试。

  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山东新媒体村所生产内容的优劣以及该不该存在,而是想探讨在人人皆可为媒体的时代,这些下沉到乡村的自媒体将何去何从。

  中国恐怕是世界上自媒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号”,据微信2018年初的数据,中国光微信公众号就有2000万个,活跃的有350万个。再加上各种微博号、头条号、百家号……这号那号加起来,数不胜数。

  自媒体生态大繁荣,毫无疑问是技术赋能的结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非常多原本不是专业从事内容生产的个体,崛起于这种技术赋能之中。对于原本没法在公共领域发声的人群来说,技术赋能就像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让他们也有了星火燎原的机会。

  人人皆可为媒体,必然导致众声喧哗,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鉴于中国巨量的用户并没有出色的媒介素养,再加上这几年来互联网新增用户几乎都来自农村,在他们眼中,山东新媒体村生产的内容,跟其他专业新闻机构生产的内容并无二致,甚至还更贴合他们的口味。农村女性所生产内容所获得的流量,超越专业人士生产内容所获得的流量,也不足为奇。

  但问题在于,山东新媒体村的内容生产,并非出于爱好,而是内容工业流水线上的一环。这就不由得不让人担心内容生产的品质,以及最根本的——真实性。现在人们之所以对内容生态不满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粗制滥造和制造噱头博人眼球的内容太多,这增加了人们消费内容的选择成本,削弱了用户体验。

  这种无秩序的状态,恐怕也不是短期内能调整好的。市场由无序到有序,用户由没有媒介素养到初具辨识能力,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美国新闻史上也出现过“黄色小报时代”,后来才慢慢建立起规则和秩序,但中国自媒体的这种混沌状态,延续的时间恐怕还要更长。

  无论是微博,还是今日头条、百度、腾讯新闻……所有以聚合用户生产内容为主要特征的平台,所追求的无疑是内容的沉淀,以及因为海量内容带来的海量用户,并最终借此实现广告上的转化,这是内容平台的根本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使得平台愿意拿钱来补贴用户,刺激用户的内容生产。催生山东新媒体村的,正是来自这些互联网内容平台的流量补贴。如果没有这些补贴,就不可能有17个农村女性人均拿到7594元工资。

  在中国,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微信,建构于微信生态上的微信公众号,不给内容生产者补贴,如果要变成机构生产,唯一的途径是拥有自我造血功能。从这点上看,微信公众号更接近自媒体的本意,而被内容平台补贴催生的这号那号,本质上只是这些内容平台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生存完全仰仗平台的福利。平台福利一旦丧失,这些下沉的自媒体也将很快覆灭。

  但这几年移动端的新增用户,绝大部分是农民,他们进入互联网新天地,也有自己的内容需求。如果能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只是为了迎合内容平台的需求,那么这样的内容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作者为“刺猬公社”创始人)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下

编辑:qnjz